昨日上午,中国第十七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在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举行成立大会暨出征仪式,维和分队200名官兵头戴蓝盔贝雷帽、身着联合国标识迷彩服,整理列队,接受上级检阅。

再出发!这支驻惠部队将第二次赴黎巴嫩维护和平!

再出发!这支驻惠部队将第二次赴黎巴嫩维护和平!

这是一只怎样的维和部队?

该维和分队是以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为主组建,共200名官兵,下设2个平面建筑排、2个立体建筑排和1个作战勤务保障排,选配有建筑、汽修、机修、电工、医疗等30余类技术人员和近60件(套)装备。

他们将执行什么任务?

他们将部署在黎巴嫩南部紧邻以色列边境地带,主要肩负建筑工程保障、蓝桶载桩、工程建筑、工程维护、人道主义救援等维和任务。

根据任务安排,他们将于本月16日、23日分两批次飞赴黎巴嫩,与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轮换交接,执行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

本次维和分队中首次出现了5名女兵,她们分别负责财务、翻译等工作。孔颖就是其中之一。

1992年出生的孔颖来自安徽,在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筹建时,她就想要报名,但由于当时并未配置女官兵名额,只好遗憾作罢。今年,第十七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出现女官兵名额,并可以自愿报名的消息发布后,她毫不犹豫的向组织提出了报名申请。

孔颖还清晰记得,那天是一名战友提醒她,部队已经贴出了公示名单。她匆匆忙忙找到公示名单,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我在维和分队虽然负责财务工作,但是仍然感觉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这种机会不是谁都可以遇到的,我一定好好干!”

前排右一为孔颖

为了这一次维和任务他们做了什么准备?

在受领任务以来,他们始终坚持“使命牵引、训战结合、军政兼优”的工作思路,严格组织封闭式集训,不仅完成了对工程装备操作、实弹射击、战场救护,还有安全防卫等多课目的强化训练,并且还结合自身特点要求以及黎巴嫩任务区实际制订和完善了各类方案预案。

当前,他们根据黎巴嫩维和任务区安全形势和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围绕施工途中遇袭、营门遭受袭击、营区防空袭等应急处突科目展开演练,提高了遂行维和任务的应急处突能力。同时,还组织官兵对国际法、外交礼仪、任务区形势和航空通信英语进行了系统学习,打牢了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基础。

该维和分队队长朱源说:”出国维和,展示的是国家形象,代表的是军队荣誉,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们将始终做到标准高于平时、要求严于国内,作风强于友军,无论受领什么任务,我们将坚持不回避困难、不绕道而行,敢于迎难而上,切实拿出中国标准,体现中国水平,让中国质量和品牌在维和任务区成为样板和名片。”

“我们维和分队官兵大多参加过抗震救灾、国际维和、涉外联演等重大任务,经验丰富、技术精湛、本领过硬。”政工干事王伟说道,面对维和任务,我们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次是该旅第二次派遣部队走出国门

据了解,这次是该旅第二次派遣部队走出国门,赴黎巴嫩遂行维和军事任务。去年,以该旅为主组建的第十六批赴黎维和分队,在维和期间各项工作表现非常出色,先后完成了山崖扶梯建设、蓝桶栽装、维和营区防卫设施建设、季度装备核查等工作,受联合国高度赞誉;同时也开展了竞技活动和多样文化活动,参加联黎部队篮球比赛斩获冠军,邀请外国友人、华侨华人组织中国文化节,成立首届中国武术班等,大大弘扬了中国文化,展现了军队良好形象。

2017年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成立大会暨出征仪式。

惠报记者曾独家远赴黎巴嫩直击官兵海外维和

在去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开创中国地市报先河,派出由《惠州日报》采访部首席记者潘高耸、摄影记者李松权组成的采访小组远赴黎巴嫩,一线直击维和官兵执行任务的点点滴滴,奉献上最鲜活、最精彩、最热辣的维和播报。

《惠州日报》推出的部分专版图文报道。

此次采访报道活动开创了该集团乃至中国地市报史和维和报道史的多个先河,实现了“六个第一”:

①惠报集团第一次独家派出记者远赴海外采访;

②全国第一家地市报特派记者前往海外采访中国维和部队官兵;

③中国驻外大使第一次接见采访维和报道的地市报记者;

④中国维和报道史上第一次运用拼接图片技术报道维和故事;

⑤中国维和报道史上第一次采用手机APP方式实施跨国直播;

⑥中国维和官兵第一次与家属通过全媒体平台实现万里情感交流。

再出发!这支驻惠部队将第二次赴黎巴嫩维护和平!

扬蓝盔精神、

当维和精兵、

树大国形象、

展陆军风采!

今天,

来自惠州的这群铁血军人

即将远赴黎巴嫩,

在海外打造“中国名片”,

为中国赢得尊重!

他们的一举一动值得我们每个人骄傲!

祝愿我们的维和官兵

在遥远的他乡顺利完成维和任务

健康平安!

再出发!这支驻惠部队将第二次赴黎巴嫩维护和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