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8月22日,久患虚痨的咸丰帝奕詝在承德离宫病死。临终前,他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又召见王公大臣口授遗诏,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穆荫、史部左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少卿焦佑流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要他们尽心辅佐载淳。

慈安太后与慈禧有“过节”,为何还要支持“辛酉政变”?

此外,咸丰还将一方刻有“御赏”字的印章交给皇后钮钻禄氏;另一刻有“同道堂”字的印章则给载淳,并规定他死后由载垣等八大臣起草谕旨,之后交皇后、皇子在谕旨起讫处铃“御赏”与“同道堂”印记,作为符信,此谕旨才生效。可见,咸丰死前的安排,将最高权力交由八大臣、钮钻禄氏及载淳一起掌握。

这位钮钻禄氏,正是慈安太后。

从妃嫔到母仪天下

慈安,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载:“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事文宗潜邸。咸丰二年,封贞嫔,进贞贵妃。立为皇后。……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是时,孝贞、孝钦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同治八年,内监安得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十二年,归政于穆宗。十三年,穆宗崩,德宗即位,复听政。光绪七年三月壬申,崩,年四十五。……初尊为皇太后,上徽号。……宣统加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十六岁入宫即被封为嫔,之后四个多月内就被封为皇后,这样快的升迁速度是非常罕见的。可见,不管在姿色、气质,还是修养、人品上,慈安远远超过与她同时期选入宫的美人们。自此,慈安成了后宫之主,开始母仪天下。

想要管理好后宫谈何容易?因为这里集聚有众多上品女人,且很多都是名门世家之女,平时无事都要掘地三尺。当然,即使明争暗斗,也不能一地鸡毛;即使“刀光剑影”,也不能永无宁日。这不仅考验皇后的管理水平,还需要很好地处理与众妃嫔、与皇帝复杂关系的能力。优秀的慈安做到了,不仅如此,她还成了后宫、天下女人的榜样。

即使管理好了,还得讨好皇帝。历史上被废黜的皇后多的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但慈安也做到了。咸丰一生风流多情,几乎没有在哪个女人身上专注过,即使极富手段的慈禧也是一样。但是,他却唯独对皇后慈安一生都荣宠不衰,可见她有过人之处。

慈安太后与慈禧有“过节”,为何还要支持“辛酉政变”?

当年英法联军入侵,咸丰逃亡热河避暑山庄。由于国事忧虑,咸丰烦闷,一时无法排解,就拿太监、宫女等解气。慈安一边要设法安慰心事重重的丈夫,一边还要安抚受委屈的奴仆。“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旋蒙恩眷”。

一个对内能治理后宫,对外能母仪天下的皇后,咸丰怎能不宠幸呢?

从“三家分权”到“垂帘听政”

咸丰帝病死后,但他为防止那拉氏和奕䜣篡权而临终托孤安排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那拉氏是一个善于伪装,且有野心的人。出身于满洲贵族官僚家庭的那拉氏,就是慈禧,咸丰元年她十七岁时被选入宫,由于很会阿谀奉承,加上咸丰六年生了个儿子载淳,很快晋封嫔妃。当时奕詝沉迷于声色,懒于朝政,而热衷政事的慈禧,经常代奕詝批阅奏章,日子久了就对权势产生了欲望。

咸丰一死,慈禧尽管急于夺权,但清廷“祖制”规定后妃不准干预政事。不过,这难不倒她。

同年8月23日,慈禧以载淳的名义发布上谕:“母后(钮钻禄氏)应尊皇太后(俗称东太后),圣母(那拉氏)应尊皇太后(俗称西太后)。”很快,慈禧以代载淳保管“同道堂”印章为借口,即“代子铃印”,可以牵制八大臣的权力。

一时间,出现了太后与八大臣共同掌权的局势。但是,慈禧当然不会不满足于此,她的目标是以“垂帘听政”为幌子,夺取皇权。

这样一来,慈禧与八位“顾命大臣”的矛盾也随之尖锐起来。鉴于对手人多势众,又掌控宫廷禁军,慈禧深感力不从心,于是她“邀请”东太后慈安一起谋划除掉“顾命大臣”。据《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载:慈禧与慈安在避暑山庄“俯巨缸而语,计议甚密。于是羁糜肃顺,外示委任。”

至于慈安为何会帮助慈禧铲除顾命大臣,很重要一个说法就是慈安见不得年幼的同治帝受八大臣的“欺负”。原来,慈安虽贵为皇后,却没有子嗣,但她却待同治帝如己出。按宫中规矩,幼帝同治尽管是慈禧所生,名分上却是正宫慈安之子,即嫡母,一切由慈安亲自抚养。因此,这同治帝十分依赖慈安,反倒是疏远了生母慈禧。

慈安太后与慈禧有“过节”,为何还要支持“辛酉政变”?

得到慈安是支持,慈禧还“邀请”了小叔子恭亲王奕䜣。据《热河密札》载:慈禧急召奕䜣来避署山庄密谋“恭邸(奕䜣)今日大早到,适赶上殷奠礼,伏地大劫,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盖自十七以后,未闻有如此伤心者。祭后,太后召见。恭邸请与内廷偕见,不许。遂独对。约一时许方出。”其实,此次叔嫂密谈还制定了政变计划,据薛福成《庸庵笔记》载:“王乃得一人独进见,两宫皆涕泣而道三奸(指肃顺、载垣、端华)之侵侮,因密商诛三奸之策,并召鸿肪寺少卿曹毓英,密拟拿问各旨,以备到京即发,而三奸不知也。”

此外,奕䜣认为想要发动政变,就必须回北京,据王闿运《祺祥故事》载:“后曰:奈外国何。王奏: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

得知外国公使也支持搞政变,慈禧信心大为增加,同意在运咸丰灵枢回京途中发动政变,使八大臣措手不及。奕䜣回京后,慈禧立即授意各地亲信上奏折,形成“太后垂帘听政”的舆论。

9月14日,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醉,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恭亲王辅政,这意思再也明显不过了。

肃顺等八大臣再也坐不住了,随即起草上谕,严厉斥责董元醇,据《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就存有此上谕--《谕内阁皇太后垂帘听政并另简亲王辅弼均不可行》:“奏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甚属非是。”“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该御史必欲于亲王中另行简派,是何诚心?所奏尤不可行。”

由于当时承德周围均处于八大臣控制范围,政变时机还不成熟,慈禧不敢顶撞对方,不得不暂停妥协。

此次交锋,八大臣赢了。

谁知,没多久兵部右侍郎胜保等人不顾清廷“祖制”,上折向皇太后“请安”。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立即驳斥,指出“向来臣工无具折请皇太后安之例,”还通令各级宫员往后不准向皇太后请安。直到之时,八大臣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以为有“遗诏”、“祖制”的保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慈禧加快了夺权之路。10月7日,慈禧解除载垣、端华、肃顺步军统领及管理火器健营等禁军指挥权,同时与胜保、僧格林沁密谋布置军事政变。

至26日,慈禧命令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枢行御道返回京师,她自己带着幼帝、亲信以及载垣、端华等人走小道,于11月1日先回到了北京。

次日凌晨,慈禧突然下令发动政变,逮捕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并发布“上谕”:载垣、端华、肃顺的“欺蒙”“专擅”之罪,解除他们职务。接着,逼迫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离开军机处。当天发“谕旨”:“前旨仅于解任,实不足以蔽辜。著恭亲王奕䜣、桂良、周祖培、文祥即行传旨:将载垣、端华、肃顺革去爵职拿问,交宗人府会同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严行议罪。”(《谕将载垣等革职拿问》)

11月9日,朝廷再发“上谕”:肃顺抄家处斩;载垣、端华赐自尽;其他五名“顾命大臣”及支持他们的官员、太监,不是被革职就是被充军。

这就是“辛酉政变”。

在此次事件里,慈安原本是个娴静之人,对权力、政治不敢兴趣,但现实却不得不让她必须选边站。因为她是合乎法统地位的皇太后,其地位任何人也无法撼动,拥有的巨大影响里。无论她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绝对会赢。最终,她选择了皇帝,当然也包括慈禧、奕䜣,三人组成了清王朝的“三驾马车”。

当时朝野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东宫优于德,西宫优于才。”据《国闻备乘》载:“吾两寡妇人抚一孤子,设不幸奸人乘机造作语言,居间播弄,则天下大事去矣。今寝处一所,朝夕相见,各坦怀相示,谗何由兴”?可见慈安的大局意识,“后穆宗(同治)大婚,乃各异宫而居,烛影斧声,遂成千古疑案。戊戌之变,亦因慈禧居颐和园,母子会见日稀,故康党以邪谋进。慈安远虑,真有不可及者”。

慈安太后与慈禧有“过节”,为何还要支持“辛酉政变”?

之后,慈安所做的最突显决断力与魄力的一个决定--下令诛杀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安德海,理由是“出京”。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慈禧再心疼,也不敢公开对抗理直气壮的大当家慈安,更不敢对抗清廷祖训。

政变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互相配合,让不断衰落的清朝一度呈现中兴迹象。

可惜好景不长。

暴毙之谜

1881年4月8日(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慈安是怎样死的?历来说法不一。据史料载,慈安一向身体康健,临死前也只略染风寒,无重症。那段时间,反倒是慈禧生了一场将近一年的大病。因此,当时传闻太后驾崩,许多王公大臣还以为是慈禧,后来才获知是慈安,都惊愕不已。

按照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据《德宗实录》载慈安的《遗诰》:“(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不过,《遗诰》是慈禧在慈安死后指示身边的人所做,因此有人对它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慈禧很有可能是为了掩盖某种阴谋而做的。

慈安太后与慈禧有“过节”,为何还要支持“辛酉政变”?

实际上,对于慈安死亡前后的第一手资料,最权威的要算《翁同日记》。

翁同当时任毓庆宫行走,也是光绪帝帝师,且亲自参与了慈安的葬仪。

初十日记道:慈安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戈什爱班等皆请安,余等稍迟入未及也……夜眠不安,子初忽闻呼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云闻东圣(慈安)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猝中悲与惊并。

十一日记道:子正驰入,东华门不拦,月明凄然。入景运门,门者亦无言,徘徊乾清门下,遇一老公、一侍卫,皆言微有所闻而不的。诸门下锁,寂无人声。出坐朝户,燮臣来,景秋翁来,云知会但云病势甚危。须臾诸公陆续来,入坐内务府板房,枢廷在彼,伯寅、绍彭皆来,犹冀门不开或无事也。待至丑正三刻开乾清门,急入,到奏事处,则昨日五方皆在,晨方天麻胆星,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方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仙逝云云。始则庄守和一人,继有周之桢,又某共三人也,呜呼奇哉。诸臣集南书房,余出告同仁并谕诸司速备一切,诸司亦稍稍来,余出入景运门凡二次。日出起下,军机一起,已而传旨,简、醇、惠三王、谟公、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毓庆宫、南书房、内务府大臣同至钟粹宫哭临。请旨入殿否,曰入。偕诸公历东廊而东,至宫门长号,升阶除冠碰头,伏哭尽哀。灵驭西首,内臣去面幂令瞻仰,痛哉痛哉。即出,已辰末矣。归家小憩,而司官来回事不断。做白袍带,以青袖蒙袍,派定夹杠人数。午正复入,青长袍褂,由牌楼门穿而西,先看幡竿等,到朝房小坐。始见谕旨,派亲王、恭亲王、贝勒奕、额驸景寿、大学士宝、协办大学士灵桂、尚书恩承、翁同,恭理丧仪。遂入慈宁宫与内府诸公坐上殿,看金匮安奉正中,看朝帘,殊合式。出再至朝房,良久复入,至门外,宝相于典礼旧事皆茫然,问礼王亦云不记。归时邸并立,乃与议定带桌子,带喇嘛。未正二刻,大敛毕,开门。余随诸公带饽饽桌子入,至檐下,宫人及内府妇人陈设毕,上由东箱来奠,余等随跪,哭不停声,上起还宫。撤桌出至门外,喇嘛入啭咒,余等复入,咒毕出。无事矣,遂归。

实际上,在翁同龢的笔记中,人们还看到了慈安向来身体不好,伴有失眠,晕眩等症状。去世当天上午突然跌倒,中午神志不清,不能言语,而且口鼻歪斜,口水频流。御医开药无效,诊断为风痫。下午开始出现遗尿,晚八点前后,崩逝。这是脑中风现象,加上身体弱,去世属正常。通过翁同龢的笔记,不难发现慈安很久就患有脑血管疾病,只不过这次要了她的命。慈安死后,慈禧支持葬礼,十分隆重。

慈安太后与慈禧有“过节”,为何还要支持“辛酉政变”?

这也推翻了慈安是被慈禧毒死的说法。

当然,至于慈安怎么死的,还得继续研究。

不过,此案死后,最大的受益者确实是慈禧。自此,她独揽大权,唯我独尊,顺昌逆亡,弄得大清朝万马齐喑、江河日下,败亡覆灭只是早晚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