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刷屏网络。文章指出,百度搜索引擎第一页出现的结果,一半以上是来自于百度旗下产品“百家号”,这一包罗万象但内容粗制滥造、质量堪忧的内容平台。

公信力再丧失: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之殇

这表明百度正在进一步扭曲搜索结果,把本应该面向社会大众的网络搜索引擎变成了自家产品导流的工具。 毫无疑问,这是继莆田系医院、竞价排名之后,再一次损耗了百度早已剩余不多的社会公信力。

在谷歌离开之后,百度俨然成为了国内 互联网搜索引擎行业的巨头,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垄断地位。似乎是长久的居于行业一家独大位置,此番面对已升级发酵的舆论争议,百度匆匆地做出草率回应,称目前搜索结果中,“百家号”的内容只占全站的10%。

公信力再丧失: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之殇

但是此番回应并未平息舆论反而招致了更多的质疑。不少民众认为,百度是在偷换概念。毕竟《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中明确指出,是“第一页的搜索结果”而不是指“全站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全站”的概念等同于浩瀚的互联网世界,就此而言,“百家号”的只占比10%也是个不容小觑的数字。那么百度此番混淆概念,是否意味着变相承认了“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指控呢?

不得不说的是,搜索引擎本应致力于在浩瀚无垠的互联网知识海洋中检索出民众迫切需要的内容,这恰恰是搜索引擎的价值所在。这就表明了出现在“第一页”的搜索结果或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每一个用户在每一次搜索之后都会有时间和耐心去翻阅后几页、几十页甚至是几百页去寻找所需要的内容。因此,如果作为搜索引擎的百度刻意扭曲正常的搜索结果,这将彻底毁掉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公信力再丧失: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之殇

既然如此,难道身为国内搜索引擎巨头的百度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吗?显而易见,百度既心知肚明可也有恃无恐。原因之一在于,自谷歌退出国内以后,百度就不再拥有势均力敌的竞争者,所以百度并不会担心行业大佬的位置旁落,因此百度才会采取看似聪明实则“饮鸩止渴”的愚蠢经营策略。再者,也正如《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中描述的那样,“由于近些年来中国互联网愈演愈烈的分割和封闭趋势,微信公号、微博、淘宝等重要平台都不向百度开放,我们能从搜索引擎上找到的东西本就是残缺的”。也就说,非搜索引擎出身的平台新秀们不仅不和百度“愉快玩耍”,反而正在试图蚕食长久以来被百度掌控的搜索引擎行业的“巨型蛋糕”。那么在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状况下,百度能否守住原有的市场份额?或者说,百度的真实搜索份额还能剩下多少?

公信力再丧失: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之殇

与此同时,百度也不得不去正视一个客观现实,即当前世界搜索引擎行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而久不相逢的对手谷歌却在这股巨变的浪场中,不停的补足自身短板,并且在社交、学术、智能等领域不断攀登创新的高峰。因此,谷歌在延续了以往最佳用户体验的同时,也被使用者视为最有力的搜索引擎工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让谷歌足以对抗因为非搜索引擎行业出身的内容平台崛起而导致的用户流失。

可遗憾的是,在这股巨变的浪潮中,百度不仅没有乘风破浪,反而偏安一隅、画地为牢,更是沉迷一家独大而无法自拔。长此以往,面向世界的谷歌或许还能继续活跃下去,而仅仅面向国内的百度那时在哪还尚未可知,又何谈与谷歌同台竞技呢?

公信力再丧失: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之殇

诚然,任何一个平台都有权利选择内容导流。但相较于非搜索引擎出身且擅长内容导流的新秀们,作为拥有搜索引擎“纯正血统”的百度也应该明白,搜索引擎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其客观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和能够为社会公众呈现最具价值性、客观性的互联网内容。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则依赖于独立性、公正性的搜索规则。可如果百度忙着内容导流,丢掉核心竞争价值,破坏了原有的搜索规则,这无疑因小失大。

当年百度尚有可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时,也恰恰是百度不断力争创新发展的时刻。而此番百度前后发展的极大反差,并不是自身实力的“独孤求败”,反而是“夜郎自大”的表现。《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这篇文章的批判,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看法。但必须承认的是,这篇文章所提及的问题,至少为百度乃是中国搜索引擎行业敲响了警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