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从新闻上看到了太多的关于校园暴力的案件

2017年11月12日16岁高三尖子生,挥刀刺死了班主任。

2017年12月5日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发生一起斗殴事件,大一新生姚旭超被打成重伤抢救无效死亡。

……

这些花一样年纪的孩子都选择以及其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身为父母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是怎么了?

在这些孩子疯狂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不懂得如何感知爱,不懂得如何表达爱的孩子。

孩子要想学会爱,能够感知爱,父母是最初的源头。

哈洛曾经用恒河猴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刚出不久的小恒河猴关在笼子里,笼子里一边放着“铁丝妈妈”,一边放着“布偶妈妈”。实验发现,小猴子只有在饿得不行的时候才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平时都和“布偶妈妈”待在一起。这些小猴子长大后,不仅不能融入正常的族群生活,更是拒绝与任何同类相处、交配,即使怀孕,对生下来的孩子也非常冷漠,甚至出现杀死自己孩子的情况。

那些问题孩子就像生活在布偶妈妈身边的猴子一样,表面上看上去都非常正常,但是内心深处却由于极度的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能力而变得千疮百孔。

孩子小的时候还没有太多能力去判断对与错的时候,通常会把父母的话照单全收。他们会认为:父母是最了解我的,父母说的就是对的。

当父母经常因自己一时情绪对孩子发泄后,自己可能转瞬就忘记了,但孩子不会忘。

当你无意间对孩子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就没见过你这样笨的!”“你看看别人家孩子!"“我都是为你好”“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就等于在孩子的心理埋下了自卑的种子。随着你一声声的抱怨而不断的在他的心理生根发芽。

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的心理渐渐的就会扭曲,然后就会变成我们眼里的问题孩子。

我们在匆忙前行的时候,往往忘记了留给孩子一份耐心,留给他感知爱时间。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归根到底,都可以归结到一个词上——缺爱。

如果孩子小时候被赋予足够多的爱,长大后会成为他们最坚强的铠甲。

首先是多倾听

倾听就像拥抱、微笑的分享一样,是爱的表示,它会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如果是一年级新生,他在开学初一个星期里会对学校的一切充满新奇,有很多想法希望表达出来,往往放学后一看到家长就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在学校的所见所闻,这时家长最好的角色就是做一个倾听者:一是看着孩子眼神听他说话,表示你重视他的讲话;二是配合孩子说话,在恰当的地方说“是吗?嗯,不错”等,表示你对他的讲话内容感兴趣;三是鼓励孩子说完话,借此机会培养他的表达能力。开学初每天多听孩子讲话,家长既可以清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喜怒哀乐表现,让孩子适时宣泄自己的情绪,还可以体会孩子所表达的感觉,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反之,如果孩子在想表达的时候家长没耐心倾听他说话,很快他就会向家长关闭心门,进而影响亲子沟通。

其次是善引导

笔者曾听到一个家长反映孩子的学校不近人情,原因是学校规定家长接送孩子上学只能到门口,她没法帮助刚读一年级的孩子提书包,刚开始孩子放学后总会说这个书包真重呀!她就心疼,经常说学校的规定不好。面对孩子反映书包重,这个家长的处理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日后,孩子遇到问题最终只会埋怨制度。笔者认为,学校不允许家长送孩子进校门,一方面是出于校园安全和秩序的考虑,另一方面应该是希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自己提书包自己进教室。这时,家长应该理解学校制度的良好用意,教育孩子一起遵守,同时引导孩子怎样处理书包重的问题,如每天放学只带需要做作业的课本和作业本回家,这样既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又提高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正,开学初,很多孩子会遇到学习、交际、成长等方面的困扰,家长如果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孩子正确解决问题,就能有助于孩子快速、良好地适应新学期新生活。

再次是常鼓励

绝大多数孩子对新学期都会有新期盼,希望在新学期里面有新表现,这时家长要多肯定、鼓励孩子,及时引导孩子树立学期目标、每月目标和每周目标。在与孩子沟通时,如果孩子想法偏激,家长可以说:“嗯,你的看法很有创意、很新颖,我赞同你的看法,但我认为……你觉得呢?”在肯定鼓励孩子的同时表达自己观点,可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再相机教育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