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很多女性生了孩子以后,为了经济不得不继续工作,

于是她们早早回到职场,很多人把孩子交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

貌似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很多人如释重负。

这样真的好么?

心理学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母婴分离的实验:

他们先把母鼠和刚出生的幼鼠短暂地分离3分钟,接着让它们分离15分钟。

结果发现:短暂的母婴分离又重聚,增加了母鼠对幼鼠的舔舐行为。

通过各项检测,研究者发现:

母鼠更多的舔舐行为,可以促进幼鼠的身心发展。

这些幼鼠会更健康少疾病,成年后在紧张和压力的情况下,有更好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

它们的大脑具有更好的神经可塑性、更低的焦虑水平。

动物如此,人类也是这样吗?

通过实验和追踪调查,研究者得出肯定结论:

和动物一样,母爱的表达对婴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但问题是,人类母亲和她的婴儿分离后,会更多地“舔舐”她的婴儿吗?

因为在刚才的实验中,对婴儿有益的,并不是短暂的母婴分离,而是更多的“舔舐”,

用人类的话来讲,就是更好的照顾,更多的母爱。

关于这,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母亲当然是这样,对嗷嗷待哺的婴儿舍不得半点离开。

而母婴分离对婴儿是有害的,研究者曾对人们警告:

尽可能少地母婴分离,母爱剥夺会造成对婴儿不可逆的损伤。

心理学规定:

3~15分钟的母婴分离属于短暂母婴分离;

3~12小时的母婴分离属于长期母婴分离;

如果母婴分离的时间达到24小时的话,则为母爱剥夺。

母爱剥夺一词由心理学家John Bowlby 提出,他认为母爱剥夺会引起婴儿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婴儿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情绪发展的异常。

比如母爱剥夺行为能刺激婴儿体内未成熟的神经细胞,从而激活了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影响婴儿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使基因表达发生了对应的变化,导致了婴儿发生异常的生理发育和行为现象。

为了了解3岁以前,特别是一岁以内婴儿母亲每天长时间工作给婴儿带来的影响,研究者给一些相关的孩子进行相应的图片词汇测试和行为问题指数测试,

结果表明:

3岁以前,尤其是一岁以内,母亲工作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她们的婴儿越是存在认知功能问题,但并不完全呈线性关系。

值得重视的是,男孩比女孩更需要高质量的照顾,相对女孩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对照顾者更为依恋、对生活环境的稳定性更敏感。

以上所有研究人员的结论说明:

母爱是一种本能,人类的婴儿期应该拥有母亲多多的陪伴、关注、呵护等高质量的母爱行为;

母爱的作用无可替代;

人们应该考虑母婴分离、母爱剥夺的危害,谨慎对待母婴分离。

优质的母爱行为,具体来说可以包括:坚持母乳喂养;经常接触婴儿,婴儿抚触刺激大脑的发育;锻炼宝宝的身体,做做婴儿被动操;多和宝宝说话,经常情感交流;母亲保持良好的心情,杜绝产后抑郁症;给婴儿一个安宁温馨的环境;和谐的家庭关系,等等。

当然,母爱,是婴儿最好的成长养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