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吉定在《庾信研究》一书中所下的断语:“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又是唐格律诗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发展中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即此可知,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所在。庾信出身豪门,到了他父亲庾肩吾这一代,跟皇室有了密切的关系。

庾肩吾是位天才,他8岁就会写诗,是晋安王萧纲的国常侍,后来萧纲被立为了太子,有很多诏令奏议都是出自庾肩吾之手。庾肩吾的文采也很受梁武帝的赏识,《陈书·殷不害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时,朝廷政事多委东宫,不害与舍人庾肩吾直日奏事,梁武帝尝谓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可见梁武帝认为庾肩吾就是文章写的好,但搞政治却是外行。

也许正是皇帝的夸赞使得庾肩吾诗名远播,《南史·庾肩吾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及简文即位,以肩吾为度支尚书。时上流蕃镇,并据州拒侯景,景矫诏遣肩吾使江州喻当阳公大心。大心乃降贼,肩吾因逃入东。后贼宋子仙破会稽,购得肩吾欲杀之,先谓曰:‘吾闻汝能作诗,今可即作,若能,将贷汝命。’肩吾操笔便成,辞采甚美,子仙乃释以为建昌令。仍间道奔江陵,历江州刺史,领义阳太守,封武康县侯。卒,赠散骑常侍、中书令。”

庾信: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上)韦力撰


庾信撰《庾子山集》十六卷《庾子山年谱》一卷《总释》一卷,清大文堂藏版本,书牌

庾信: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上)韦力撰


庾信撰《庾子山集》十六卷《庾子山年谱》一卷《总释》一卷,清大文堂藏版本,卷首

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侯景叛乱之时,庾肩吾得以逃脱,叛军宋子仙打下会稽之后,悬赏捕获了庾肩吾,然后准备把他杀掉。在行刑之前,宋子仙跟庾肩吾说:听说你特会写诗,你现在马上作一首,如果能写出来,就以此来换你的命。庾肩吾当场书写,下笔成章,宋子仙看到庾肩吾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把他放了。反过来说,这宋子仙也是叛贼中的文雅之士,他竟然会考验庾肩吾当场作诗的水平究竟如何,并因此还把庾释放了。庾肩吾的这个境遇而后在其子庾信身上得以重演。

庾家人在文学上的才能,除了庾肩吾,他的两个兄弟在这方面也颇有声名。庾信的大伯父庾黔娄做过皇太子萧统的侍读,《梁书·孝行传》中称:“(庾黔娄)东宫建,以本官侍皇太子读。甚见知重。诏与太子中庶子殷钧、中舍人到洽、国子博士明山宾等,递日为太子讲五经义。”庾信的二伯父庾於陵也有文名,他在7岁时就能谈玄理,曾为齐随王子隆的主簿。由此可见,庾家一门跟皇室的关系都很密切。

这样的生活环境,再加上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周书·庾信传》),所以他不成为名士都难。庾信在15岁时就成了为昭明太子萧统的伴读,他在萧统身边有五年多的时间,直到萧统去世。萧统去世后,晋安王萧纲被立为皇太子,庾信又成为萧纲的抄撰学士,同时担任此职的,还有著名文人徐陵。而那时,庾信的父亲庾肩吾和徐陵的父亲徐摛,也都同时在太子东宫工作,这父子四人都在文学上有所创见,并且文章的风格有类似的一面,故而他们的作品被后世统称为“徐庾体”。《北史·庾信传》中称:“(信)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看来,这四人所写的文章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典范,他们每有一文写出,都能传唱于天下。

庾信除了会写文章,似乎对军事谋略也颇为内行,他在大同八年当上了郢州别驾,当年赶上了刘敬躬反叛这件事,滕王逌所撰《庾信集序》中说到:“于时江路有贼,梁先主使信与湘东王论中流水战事。丑徒闻其名德,遂散奔,深为梁主所赏。”对于这段话,吉定在《庾信研究》中称赞到:“可见庾信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称得上是一位得到梁武帝重任并赏识的军事家。早年不仅文才杰出,而且精通军事。”但我觉得这种解读似乎对庾信这方面的才能太过偏爱了,因为这段话中说“丑徒闻其名德,遂散奔”,看来贼人看重的是庾信的德名,而并非他的军事才能,后来他的经历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庾信: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上)韦力撰


庾信撰《庾子山集》十六卷《庾子山年谱》一卷《总释》一卷,清大文堂藏版本,总释页

庾信: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上)韦力撰


庾信撰《庾子山集》十六卷《庾子山年谱》一卷《总释》一卷,清大文堂藏版本,年谱页

梁武帝在位时使得国家有了四、五十年的基本安定时期,而后的侯景之乱彻底打破了这种升平幻象。这位侯景本是东魏高欢手下的一名大将,当年高欢对他很看重,任他为河南大将军,统兵十万来跟梁朝对峙。高欢去世后,由高澄即位,但侯景跟高澄的关系不好,于是侯开始造反,高出兵平叛,将侯打败,之后侯投靠西魏,接着他又投降梁朝。梁武帝想得到侯景原管辖的河南大片土地,于是不顾大臣反对,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并封其为河南王。

侯景得到了梁朝的支持,于是又准备灭掉东魏。他向西魏宇文泰借兵,宇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假意答应、带兵前来,反而占领了侯景地盘的一半。侯景向梁武帝求援,梁武帝立即派兵攻打东魏,反而被东魏所败,并且东魏俘虏了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无奈梁朝只好跟东魏讲和。

侯景觉得一旦东魏跟梁朝和解,必对自己无利,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准备灭掉梁朝。他暗中勾结贺王萧正德,而这位萧正德正是梁朝驻守长江的最重要角色。当时梁武帝命令萧正德统率军队跟侯景对垒,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他许愿说:只要萧正德肯做内应,待推翻梁武帝之后,他就立萧正德为皇帝。这个谎言正中萧正德下怀,于是这位萧正德就秘密地动用几十艘大船,把侯景的军队全部运过了长江,而后还带领这些叛军渡过秦淮河。到这时,侯景觉得萧正德可以兔死狗烹了,于是将萧正德杀死,而后带兵攻打南京城。

侯景打到了京城,让所有人没有料到,于是皇太子萧纲命令庾信率领宫中的卫队一千多人去跟侯景作战,《资治通鉴·梁太清二年》:“庾信方食甘蔗,有飞箭中门柱,信手甘蔗,应弦而落,遂弃军走。”在这危急时刻,庾信还在啃甘蔗,飞来的一支箭射在了他旁边的门柱上,吓得庾信手中的甘蔗瞬间掉在了地上,于是他不顾手下的军队,独自一人掉头就跑了。这个场景无论如何也无法将文人庾信跟军事家称号叠合在一起。那么再看滕王逌在《庾信集序》中的那段记载:当年刘敬躬听到梁武帝要派庾信来平叛,被吓得四散而逃,这样的结果只能说这刘敬躬太无能了,或者说刘的不战而败并不是怕庾信来跟他作战,更多的原因可能是考虑到了庾信跟皇室间的关系。

侯景打进南京后,把皇宫围了起来,终于把梁武帝活活地饿死在了里面。萧衍死的时候,享年86岁,如果不是他误信侯景,有可能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年岁最大的皇帝。而庾信逃出城后,也几经危险,他忍饥挨饿,多次濒临死亡,最终逃到了江陵。而后他的父亲庾肩吾也来到了这里,在当年冬天,他父亲就去世了。

庾信: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上)韦力撰


庾信撰《庾开府集》十二卷,明天启丙寅年新安汪士贤刻本,序言

庾信: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上)韦力撰


庾信撰《庾开府集》十二卷,明天启丙寅年新安汪士贤刻本,卷首

侯景把梁武帝饿死之后,立萧纲为皇帝而自封为大都督,后来觉得这个封号不能满足他的膨胀之心,于是他又让皇帝封他为“宇宙大将军”,看来那时他就想统治全宇宙。两年后,他废掉萧纲,改立萧栋为帝。没过多久,他又让萧栋禅让自己当上了皇帝,并把梁朝改为了汉朝,故后世称他为南梁汉帝。而后不久,陈霸先、王僧辩将侯景击败,而后将其杀死,终于平定了这场历史大混乱。而后萧绎在江陵即位,这就是梁元帝。所有人都指望着萧绎,能够让国家振兴,而庾信也回到了宫中继续工作,他在此工作了六年。

梁元帝承圣三年,西魏派使者宇文仁恕来到江陵,同时北齐也派有大使来见梁元帝,但梁元帝对西魏的大使宇文仁恕的态度却很冷淡,他向宇文仁恕提出让西魏交还当年被其国侵占的一些领土。宇文仁恕回国之后,把梁元帝的话报告给了国家的统治者宇文泰,宇文泰听后十分恼怒,于是派兵五万攻打江陵。按照那个时代的外交礼节,使臣都是互派,当时宇文仁恕来梁朝时,梁元帝也同时派出庾信作为特使前往西魏。正在这个时期,梁朝跟西魏发生了战争,他无法返回了,《太平御览》卷三○六引《三国典略》上的记载:“周遣常山郡公于谨率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步骑五万南伐,太祖饯于青泥谷。时庾信来聘未返,太祖问之曰:‘我遣此兵马,缚取湘东、关西作博士,卿以为得否?’信曰:‘必得之,后王勿以为不忠。’太祖笑而颔之。”于是庾信就留在了西魏。

此后不久,西魏军就打到了襄阳。梁王萧詧乃是昭明太子的第三个儿子,然而他却跟西魏军暗中勾结,这使得西魏军很快打到了江陵城下。梁元帝萧绎战败被俘,而后被人用土囊压死,同时西魏还俘虏了大量梁朝的文武大臣及百姓,然后挑选出精壮男女,把弱小的都杀死,剩余的人全部押送到了长安,据说人数有百万之众。而庾信的妻子及老母也被请到了长安,于是庾信就落户到了西魏。

江陵陷落时,梁王朝灭亡,庾信闻听此信,大哭数日。他的这个做法可能引起了宇文泰的不悦,于是被囚禁了一段时间,而后西魏统治者不断地提升他的职位,后来做到了车骑大将军,官阶之高超过了他在梁朝时的职务。宇文泰去世后,他的儿子宇文觉成为了宰相,后来又成为了北周皇帝,而庾信仍然受到了善待,被北周封为了临清县子。此后北周的几位帝王都对庾信颇为友善,《周书·王褒传》中称:“世宗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等赋诗谈论。”

庾信: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上)韦力撰


庾信撰《庾开府哀江南附注》,康熙刊本,序言

庾信: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上)韦力撰


庾信撰《庾开府哀江南附注》,康熙刊本,卷首

此后一些年,北周皇帝同意当年从南方俘虏来的梁朝人可以陆续返回,但唯独不让王褒和庾信离开。北周静帝宇文衍于大定元年禅位于隋王杨坚,杨坚建立了隋朝,成为了皇帝,当年年底,庾信去世了,终年69岁。

以上所言就是庾信一生的简要经历,如果按时代分期来说,他的前半生在南方,后半生在北方,基本上是以侯景之乱作为分界点,而他诗作的风格也被后人分为了两期,前期就是他在梁朝为官的阶段,这个阶段他过得很滋润。按照政治家的眼光看,当年庾信生活在上流社会,养尊处优,他的诗风也同样是风花雪月。其实一个人的经历,尤其是幼年时的经历,几乎会影响其一生,即使经历了一场变化,也很难说人的性格会完全脱胎换骨。比如在侯景之乱时,他逃了出来,曾经在江夏停留了一段,而那时长沙王、郢州刺史萧韶在这里,《南史·梁宗室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韶昔为幼童,庾信爱之,有断袖之欢,衣食所资,皆信所给。遇客,韶亦为信传酒。后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经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别榻,有自矜色。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径上韶床,践蹋肴馔,直视韶面,谓曰:‘官今日形容大异近日。’时宾客满坐,韶甚惭耻。”

帝王之裔在幼年时竟然是庾信的玩物,虽然断袖之欢指的是同性之爱,但那时的萧韶是幼童,怎么可能跟庾信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只能说庾信当时只是娈童之癖。当年二人的关系很密切,但不知为什么,萧韶见到庾信后并没有表现出高兴。萧韶的这个态度令庾信大为不满,庾信借着酒劲儿在室内一通乱砸,并且直接指责萧韶:你变得可跟当年太不一样了。当时大堂内宾客满座,庾信的这个做法让萧韶十分的难堪。

萧韶毕竟是梁朝的皇帝宗室,庾信却完全不管这一套,即使在逃跑途中,依然敢如此的大闹,并且不顾及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虽然庾信有着临阵脱逃的懦弱,但转换一个环境,又会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面。既然如此,他的诗风也不太可能因为境遇的转变而有了彻底的变化。

最早评价庾信诗才的文字记录,是宇文逌所写的《庾信集序》。宇文逌乃是西魏丞相宇文泰的第十三子,当时被封为滕简王。宇文逌也爱好文学,于是他就跟庾信成为了密友。当时庾信虽然也在西魏当官,但他毕竟是战败之国的使臣,在朝中并无根基,宇文逌给予了庾信特别的帮助,并且宇文还编写出了庾的诗文集。在此集的序言中,宇文对庾的文学成就给予了极高的夸赞:“信降山岳之灵,蕴烟霞之秀,器量侔瑚琏,志性甚松筠。妙善文词,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浏亮。诔夺安仁之美,碑有伯喈之情,箴似杨雄,书同阮籍。”这段话夸得有点儿过,但至少说明庾信的文采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中绝对出类拔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