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便成了神。

都知

唯一敢追老干妈的男人:用32年做3块钱产品,靠8分利润年赚3亿!

道宅男女神老干妈,宅女男神王致和,但是你们都忘了还有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堪称国民男神,可以说,在中国调味品界,论产品和声望,他是唯一追得上老干妈的男人!

他靠100元创业起家,靠着一包一毛钱的调料,把企业做到年产值7亿。

每一包调料只有8分钱,年利润竟能达到3亿元!

他就是王守义,王守义十三香的创始人!

像老干妈一样,王守义从不借银行一分钱,坚决不上市不融资,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的事,不论是引进设备还是扩大厂区,都完全靠自己的资金。

王守义的创业之路

在北宋年间,都城开封有一家兴隆堂,专营草药、香料,后来推出一种秘制调料,被称为“十三香”,因为气味独特,很快就收入宫廷御用,普通人连味都闻不到。

这种调料的秘方,被兴隆堂的老板王氏家族中一代代流传下来,上世纪五十年代,王守义终于从祖父受理继承了这道调料的秘方。

1959年,庄稼颗粒无收,家人吃不饱饭,王守义决定改良祖传秘方十三香,开始做生意。

说干就干,王守义父子几人在家里办了个小作坊,除了家里,他们每天还会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卖,一包十三香就卖几分钱,为了让大家都认准十三香,王守义在包装纸的外面盖上了十三香的印章,只要大家不满意都可以包退。

就这样,因为香料味道好,质量也好,十三香的生意越做越好,直到1969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王守义停止了十三香的售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中国大地,大家纷纷开始做起了生意,王守义的儿子王银良多次劝说父亲重出江湖,就这样,种了多年庄稼的王守义在60岁这年拿出了所有的积蓄100块钱和儿子办起了家庭小作坊,专门制作十三香。

创业是一条艰苦的路,每天凌晨4点,王守义就要出门,站着叫卖一整天,等到晚上星光漫天再回来,从来没有偷懒,每天风雨无阻的出摊。

凭借一包1毛钱的十三香,再加上质量与口感,十三香火了!周围村子的人宁愿多走几里路也要买王守义的十三香,看到此情形,王守义越发地想把十三香的事业做大。

1985年,王守义开始对十三香的包装进行了设计,并在1987年获得工商局的认证,注册成功,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看到的,十三香的经典包装。

随后,王守义带领着儿子创办了河南驻马店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从此企业开始走向了稳定的发展道路。

从此,十三香开始打开了全国的市场,开创了调料的新潮流。

1984年,十三香的注册资金只有100元;1998年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8000万。

从100元起家,到身家8000万;60多岁开始创业,用了14年时间,在70多岁时,王守义成为了亿万富翁。

2015年,王守义集团年产各种调料5.3万余吨,销售额达到16亿元,上交税金2.6亿元,公司现有员工2000余人。

令人惊讶的是,1000克十三香调料的利润为2元,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装,相当于每盒产生利润只有8分钱。

精挑细选原材料

保证质量和口感

要想抓住消费者的心,仅凭历史传承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与改变,打造真正的好品质并走到群众中去。

王守义十三香集团为打造产品质量,对原料的产地、感官、色泽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并制定了精确详细的生产流程,从原材料、储存、生产、包装等各个方面确保产品品质。

原材料来源方面,每一味原材料的选择都必须经过王守义十三香的严格考察和尝试,从全国各地、不同民族聚居区,甚至从国外进口获得。如:花椒来自山东,白芷来自浙江,胡椒来自海南,大茴、桂皮来自广西,砂仁产于广东,小茴产于甘肃,丁香产自印尼。

流程工艺方面,“不合格的原料坚决不准进厂、进车间;不合格的产品不准进入下道工序,更不能流入市场”是十三香车间里人人牢记的硬性要求。王守义十三香实现了所有产品的原料密闭输送、处理,闭路研磨及自动配料,以保障独特的混合及筛理工艺。

并全面实现成品料密闭自动循环供料,包装材料自动循环输送,生产过程自动在线异物无损检测、自动检重,机器人自动码垛入库等自动化、高标准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从全链条上保障产品品质。

从历史长河中萃取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从现代工艺中创造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品质。正是在如此漫长的时光淬炼下,王守义十三香才能源远流长而历久弥香。

成功之道无非专注和勤奋

王守义迫于生计,从小作坊起家,十几年做成行业翘楚,这里面靠的不是运气、不是机遇,而是实实在在的专注和辛勤。

王守义的儿子王银良曾说过一句话:

“调味品属于小产品、小行业,没有多高的技术成分,必须踏踏实实,诚信最关键,我就是忠厚对人、对产品、对客户,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诚信。”

这一番话,并没有多少深奥之处,却就是王守义十三香的经营智慧核心。

王银良还总结了十三香成功的两个原因:有事及时办、低调。

“太能了,中国人一般都是不和他打交道,而低调,就叫别人不好意思欺骗你。”

因为专注,30多年来,十三香从不向其他行业扩张,从不搞资本运营,没有对外做过担保,不贷款、不融资、不赊欠。

无论是购买设备还是扩建厂房,王守义用的都是企业自己的资金,从不上市融资。现在的董事长王银良回忆说,只要子女一提上市,父亲就说,“上市是圈钱”。

为了让企业专注做好调味品这一个品种,王守义甚至留下遗言:

“不准公司多元化发展,也不上市,不玩资本运作,更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挣惯了快钱,就不会再安心做实业了。”

有一次,王守义的孙子王太白不听老爷子遗言,想涉足多元化产业。

2009年6月,王太白宣布十三香将进军餐饮业,计划在全国开500家豆捞店,推动调味品的销售,实现餐饮和调味品的互动增长。

但仅仅两个月过去,新开的几家豆捞店就被迫关门,企业投入的几百万元打了水漂,从此王家再不踏足其他行业赚快钱。把员工当成子女甚至说“挣了钱就要给员工花”

经历过苦日子的王守义,跟大多数老一辈企业家一样,即便再有钱,生活还是很节俭。

他坚持三餐粗茶淡饭,永远都穿那一双老布鞋、拄一根手杖,朴素得放在人堆里,根本看不出是身家上亿的老板。

除了务实,他更珍惜自己的员工

王守义在世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亲自到市场上为员工购来新鲜蔬菜、时令水果。

职工到餐厅吃饭,老人家亲自为每个员工发筷子,遇到员工加班,还叮嘱炊事员一定要员工吃上热饭热菜。

到了夏天,老人亲自给生产一线的员工送去清凉解渴的绿豆茶,冬天给员工发棉鞋、手套。

2003年“非典”,王守义要求公司在伙食上把好关,还叮嘱后勤为员工买来草药、体温计、为员工熬茶、测体温,确保员工安全。

用他老人家的话来说:

“公司的发展是每一位员工用心血和汗水拼搏出来的,挣的钱不往员工身上花往哪花?一定要让员工吃好、穿好、休息好,绝不能亏了工人。”

就这样,他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一直到他80多岁,走不动了...

2003年,王守义,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精神,传承下来了,如今的十三香,还有很多很多老员工,他们陪伴着企业走过了10年、20年...

而他生前就在坚持慈善事业,也始终被家人坚持下来,现在累积捐款金额已超过2亿元。

这就是王守义的创业故事,一个60岁的老人,凭借一个传统生意人的勤奋和坚韧,以一己之力,靠着8分钱的利润,打造出了一个商业帝国。

总结

很多人说,王守义的故事,让他们想起了褚时健。但王守义并没有褚时健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没有那么多理想和追求,他只是为了生计而创业,唯一的心思就是做好十三香这一个产品。

但他和褚时健一样,年迈创业,将自己的全部心思倾注在产品之中,经过曲折的创业之路,最后改变了数亿人的饮食世界。

8分钱却能年赚3亿,我们也从中学到了:

世上从来没有“小项目”一说,只要全心全意保证产品的质量,就能把小项目做成大项目,把小品牌做成大品牌。

本文由广东壹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李海龙撰写(微信lhl520214),壹玖全国客服李海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