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郑炳巽 记者 童海华 广州报道

2018年以来的家具寒潮已经在市场上产生传导效应,受房地产下行影响,下游产业红木家具销售和生产厂家遭遇业绩寒冬,家具行业上游的木材供应商同样受到波及。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国内最大的中高端红木原材料集散区深圳观澜,发现几个大型的木材市场人烟稀少,市场内多个仓位人去楼空,部分空置率达到三分之一,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外多个国家相继出台限伐法令,同时受整体市场下行影响,观澜的木材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寻找突围之路。

人去楼空

观澜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是龙华下辖的6个街道之一,是我国高端红木原料的重要集散地,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家具产业名声在外。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之一。

观澜的红木木材市场主要经营奥氏黄檀(俗称白酸枝)、巴里黄檀(俗称花枝)、大果紫檀(俗称缅甸花梨)、鸟足紫檀(俗称老挝花梨)等中高档红木原材。2016年前后,全国近70%的名贵红木原材料在观澜完成中转、采购。

作为全国最大的红木原材料交易展示基地之一,依靠其强大的木材集散功能,观澜出现了多个木材供应市场,诞生了一批供应商。其木材主要销往中山、新会、上海、福建仙游、浙江东阳等卖场,远则销至河北与北京。

沿着深圳高尔夫大道向裕新路延伸,观澜的几个大型红木木材市场相互倚靠、逐步排开,包括新阳光红木广场、大地城红木广场、红顺兴第二红木市场,以及万盛宇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然而,记者进行走访时却发现,市场内多个仓位人去楼空,一片萧索冷清景象。

在红顺兴第二红木市场内,多个仓位堆满缅甸花梨、老挝花枝、柬埔寨花梨等木材,却不见有前来询价购买的客户。一位周姓商家向记者表示:“现在生意不好做,整个2018年都一样。”

大地城红木市场的景象更加冷清,招牌上的“红木”二字已经掉落,多个仓位不见商家人影,靠近市场前方的仓位还能见到垒满的木材,偶尔有两个人走动,而位于市场后方的多个仓位早已人去楼空,地面积满厚厚的灰尘,从外往里看一片黢黑。

新阳光红木广场总经理赵德华告诉记者:“市场面积将近4万平方米,繁盛时有100多个商家,一度因为位置不够几家共用一个仓位。现在市场内只剩40多个商家,将近三分之一的仓位空置着。”

而距离新阳光100米外的万盛宇木材市场,木材仍留在仓库内,但仓库已经关门上锁,记者走了一圈,空荡荡不见人影。

销量与价格双跳水

观澜几大木材市场人去楼空的现象背后,反映了他们惨淡经营的现状。当问及业绩的时候,大地城红木市场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非常不好,2018年减少了一大半,你看我这里人都走了就知道了。”

新阳光红木广场总经理赵德华则向记者表示:“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是业绩最好的时候,从那之后就逐年下降。”从对方向记者提供的多份年入库与出货总量对照表,记者发现,新阳光2013年的木材销量72354吨,入库量82740吨。

到了2018年,出货量急降到33097吨,3月份的销量为4922吨,为全年单月最高值。从4月份起开始了长达七个月的淡季,7月份销量一度降至1665吨,仅有3月份的三分之一。而2018年全年的入库量只有31899吨,比出库量少了1198吨,这意味着2018年商家已经对市场表现悲观,急于把此前滞销的木材卖出。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际上相继出台的政策法规,给红木原材料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2013年5月份起,越南率先对红木原材料出口提税200%。2015年4月,缅甸将原先的限制红木原木出口改为禁止原木出口,并对成品家具出口做出限制。2016年1月,柬埔寨宣布断绝所有与越南间走私红木的口岸和通道。

根据研究文献《我国红木进口贸易现状与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以下简称“《发展趋势分析》”)披露的数据,2009~2013年我国从亚洲累计进口的红木原木占总额的68.6%。进口贸易额居前5位的国家包括老挝、缅甸、越南等。

然而诡谲的是,这边厢红木原材料市场逐年萎缩、采购难度增加,那边厢木材价格却上演“跳水”戏码。

据中国木业网披露,2018年国庆期间,观澜红木原材料市场缅甸花梨普通材统货价格7000~8000元/吨,直径30~40cm、长料报1.7~2.2万元/吨。花枝普通材1.3~1.4万元/吨,直径30cm左右、长料、精枋料报3.0~3.2万元/吨。白酸枝直径20~30cm、长料、带白边的报1.7~1.8万元/吨。

然而赵德华告诉记者,2013年时,缅甸花梨普通材可以卖4万元/吨,普通花枝2.3~4万元/吨,特殊材每吨6万元以上,品质更好的每吨价格超10万元,普通白酸枝1.8~3.5万元/吨,高峰时每吨可卖4~6万元。记者发现,近期木材的价格虽然有所回升,然而与高峰时期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家居建材装饰协会秘书长胡中信表示:“全国各地的市场都在萎缩,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疯狂增长之后,现在逐渐趋于平静,在此过程中,虚高的价格也会回归理性。”

寻找突围之路

“归根到底还是家具销量减少造成的。”木材市场的多位商家向记者指出销量下滑背后的原因。整体经济下行,加上2018年房地产市场表现不乐观,下游产业红木家具市场遇冷,而作为家具产业链上游的木材市场遭受波及则在所难免。

“但这也是行业洗牌的契机,实力不过关的企业会在这过程中倒下,做精做强的会获得突围。”新阳光总经理赵德华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是件好事。

据中国木业信息网显示,2013年高峰时期,观澜拥有大大小小的原材料市场10多个,经营户数超过500户,后来经过大规模洗牌,70%以上的商家遭遇淘汰,最终只剩下几个较大规模的市场,新阳光便是其中之一。

“纯粹经营木材对于企业来说有点单一,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做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园,从原料到生产都综合在一起,产业多元化了,性价比肯定会好很多。”赵德华告诉记者。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比新阳光更早成立的几个木材市场,已经开始走上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其中,创立于1998年的红顺兴,目前已经拥有两处经营场地,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完成了从单纯的木材经营向集报关、仓储、物流、加工、红木交易于一体的经营体系的过渡。

万盛宇则在纯红木领域尝试全屋定制模式,突破分散经营的传统,与整体家装设计、家居软装饰品进行融合。另外,记者还了解到,部分商家还尝试在红木家具设计中融入欧式元素,以迎合新时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胡中信表示:“多元化发展不失为一种突围的方式,但是远远不够,在不景气的环境下,消费者会对品质、工艺、底蕴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具有工匠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企业更有可能生存下来。”胡中信同时也指出:“红木属于稀缺品种,长远来看价格还有上升的空间,未来的市场仍是乐观的。”

上述《发展趋势分析》则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资本在红木行业聚集,品牌建设已成为红木行业市场发展的下一个重要内容。”该文献进一步提出,红木产业需提高红木资源的利用率与红木原材料的价值、尊重和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营造艺术氛围与人文气质、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乱象,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于观澜红木市场遭遇发展困境现象,记者致函观澜街道办,就是否会有相应解决措施等问题请求解答,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