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着,说英语的美国人、澳大利亚人等很多国家的人来了,联合国组成了临时政权,金边街市上美元风行。正要寒暄,一位肤色黝黑的人向我们走过来,自我介绍说是从中国来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这一位”,他指向说中国话的白面绅士继续介绍,“柬方院长——谢莫尼勒。

1,不要“money”要“candy”

柬埔寨的街童是政府除不掉的顽癣,晾晒在皇皇盛世的都城金边,以及游人不绝的暹粒。

他们用英语向外国人喊着“candy!candy!”看见华人游客,也会用中文说“糖果!糖果!”

30年前他是街童,如今在柬埔寨受万人敬仰

《美丽高棉》连载九金边街童

有人告诉我,原来小孩子们是喊“money”的,但因为这是明显的乞讨行为,经人指点,就喊“candy”了。小孩要糖吃,天经地义。

有一次在女王宫,一个少年一定要我买下盗版的英文版吴哥指南,他说是要用卖来的钱上学。这个理由也很强大。

另一次开车在大吴哥城里转,午日当头,古城安静,正停车要拍摄城门上的四面佛,一个小孩子就贴着车身过来了,兜售一套皱巴巴的吴哥明信片,开口要一张一美元。

“十张一美元卖不卖?”“卖。”

“有6岁吗?”“11岁了。”

“为什么不上学?”“早上去上学,现在放学了。”“天天卖明信片吗?”

“卖出4000瑞尔(1美元4 000瑞尔),自己得1000,另外3000要给妈妈,然后吃午饭。”

30年前他是街童,如今在柬埔寨受万人敬仰

2,千万不要看轻漂泊的街童

金边的繁华路口,时常漂着一小群一小群的街童。他们向汽车里的人兜售柬埔寨特产——用一粒粒茉莉花串成的花环;或者兜售服务——拿着大尘刷为汽车扫尘。

这些街上漂泊的大眼睛暗褐皮肤的小孩,有高有矮,有男有女,但一律很瘦,自谋生路,没有人喊他们回家吃饭。他们也个个伶牙俐齿,你若告诉他们“Nomoney!”他们就回以“No money, no honey”或者“No money, no kiddy”。

挺恶毒的,不知经什么高人指点。据估计,柬埔寨有非政府组织三四千家(2012年前后),收养孤儿的非政府组织也有。

金边王宫一带还有一家餐厅是非政府组织开的,有点儿名气,为孤儿募钱。

但是孩子们还是在街上漂着。下面要讲的故事是经别人转述的,有点传奇,但印证了一句老话,叫“英雄不问出处”,更是一个提醒——千万不要看轻漂泊的街童。

30年前他是街童,如今在柬埔寨受万人敬仰

3,街童成长为万人敬仰的校长

故事是金庸风格:1985年,也可能是1986年,一个五岁柬埔寨男孩离开家来到金边。

五岁孩子只身离家,连个拐骗的人都没有,从哪里讨活路?估计也是卖花环吧。反正到六七岁时,他住进了王宫,不是当王子,是给王宫看门人打杂。

1985年到1992年之间,王宫空着。国王西哈努克住在中国;红色高棉丧失政权后,退到山里打游击,被驱逐出城市的柬埔寨居民慢慢又填满了金边;越南兵还驻扎在金边,全世界都在为解决柬埔寨问题奔忙。

接着,说英语的美国人、澳大利亚人等很多国家的人来了,联合国组成了临时政权,金边街市上美元风行。

30年前他是街童,如今在柬埔寨受万人敬仰

这当口,一个柬埔寨小男孩,和说英语的联合国官兵做着小生意,如卖花、跑腿儿,等等。大约到1995年,柬埔寨兵营里出现了一位英语教官,这位只有十四五岁的教官,正是当年与联合国大兵厮混的街童。

我在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见到他时,他戴着眼镜,彬彬有礼。他的长相不似高棉人,肤色很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我以为这是祖国同胞了。

正要寒暄,一位肤色黝黑的人向我们走过来,自我介绍说是从中国来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这一位”,他指向说中国话的白面绅士继续介绍,“柬方院长——谢莫尼勒。”


30年前他是街童,如今在柬埔寨受万人敬仰


#柬埔寨印象##柬埔寨##国际情报员##东南亚见闻#

编译:柬单网

【柬单网,柬埔寨华人综合门户网站APP。为在柬华人提供资讯以及生活信息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