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李金海、刘征云、邵龙飞、庄颖娜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行进在科技兴军征程上的某药物研究所科研团队(邵龙飞摄影)

初夏北京,正是百花盛开,群芳争艳的好时节。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四环边的一所军事科研院所进行实地采访。这是一个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军队科研单位,但头顶“光环”无数:60年来,这里走出了7名两院院士,拥有1个国际组织指定“双资质”实验室,7个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二等奖为代表的高等级科技成果奖190余项,取得新药证书74个、专利授权500余项,先后有一个研究室被授予荣誉称号,5个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14人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她就是有着防护尖兵、防疫铁军之称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

传奇如何铸就,累累功勋背后又有哪些感人故事?今天,中国军网为你深度解读某药物研究所60多年奋斗历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成长基因”和“成功密码”……

(一)

因战而生,为战而研。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我军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医学防护难题,某药物研究所前身在京正式组建。汤腾汉、黄衡禄、周金黄、张其楷、宋鸿锵、周廷冲、黄鸣龙等老一辈科学家听令而行,从四面八方齐聚这个无声战场,吹响了向新领域进军的号角,发起了向医学防护阵地的一次次冲锋。

翻开研究所历史,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建所之初,连台像样的仪器都没有,有的只是几个手提秤、几个破闹钟、几个瓶瓶罐罐。特别是当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严密的技术封锁,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没有现成的研究资料,科研人员就从公开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缺乏实验器材,就自己画图,晚上大伙一起加班,做出了特种通风橱、液体自动分流装置、熔沸点测定器等一个个实验器械。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建所初期,老一辈科研工作者集智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在研制某型防护药品时,起初药效总是不理想。“解药一个不行就没招了?”讨论会上,药理学家周金黄启发大家开动大脑,集智攻关。经过反复研究,大胆运用中医复方理论,一举啃下了这个硬骨头。

仅用一年光景,这些科研人员就在防护重点领域拿出初步防治措施,实现了我军医学防护零的突破。

首战告捷!当真正打开了这扇科学之门,他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要保证部队官兵在战场上实现全面有效防护,必须从点到面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实战需要的医学防护体系——这个任务比设计某种实验仪器、研制某项药品要更加艰巨。更多新的攻关大幕也随即徐徐拉开。

那一年,一种新型战场急救药方研制出来。如何便于部队使用,是服用还是注射?是自救还是互救?

为打通实验室到战场的最后“一公里”,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设计和试验,一种快速急救针终于面世,不仅使用快速简便,还能满足自救、互救两种需求。

历史将记住这一辉煌时刻:在那年,以该所40多项尖端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项目获得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医学防护盾牌。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以研究所尖端成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项目获得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近年来,该研究所瞄准军队卫勤建设需求,科学确定“十三五”整体发展框架和特需药物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不断加快科研成果与实战应用的有效对接:

——制订颁布系统配套的洗消、诊断、救治国家军用标准体系,研发配备系列现场救援装备,逐步实现成果装备化、集成化、信息化,为打造新型国家医学安全防护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李松、谢剑炜共同领衔的团队研究项目攻克“防、检、治”环节关键科学难题,形成全新防护能力,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建成我国首个防护药品原料药中试与产业化基地,产能跨度大、适用度广、涵盖常规和特殊生产技术,突破了原料药应急生产的能力和质量瓶颈,解决了应急状态下特殊用药保障难题。

前不久,一批新型防护训练模拟器材配发部队,助力部队实战化训练。设计者高春生带领团队深入部队一线,指导装备训练,收集使用意见,研究改进措施。在高春生和他的队友们看来,“服务备战打仗,科研攻关永远在路上!”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研究所防化队员应急拉动(熊垒摄影)

(二)

流感病毒,变异性高、传播迅速、危害性极强。100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曾夺走全世界近4000万人的生命。

2003年春天,“非典”病毒肆虐。李松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将流行病毒锁定为科研主攻方向,并很快取得相关进展。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李松院士指导开展抗流感药物研发(刘征云摄影)

“这些事又没人逼着我们做,不如搞点其它课题,发点文章,评职称晋职级都用得上。”面对个别年轻科研人员提出的疑问,团队带头人李松的回答坚定有力:“有机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幸运!”

为了尽快制备出理想的药物,团队分成几个攻关小组从不同路径同时掘进。遇到思路分歧,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卡在技术瓶颈,所有人齐心协力一起攻坚;每取得一步进展,不管是假日还是凌晨,下一个环节立刻迅速跟进。

“荆棘丛中趟出一条血路。”这是一个新药研发历程的生动写照。

当一年后各地H5N1禽流感疫情频发时,我国尚无自主生产的抗流感特效药。紧急接洽外国制药公司,得到的答复却是:4年后才能供货!

就在这个将要“卡脖子”的危急时刻,这个研究所出人意料地成为“关键先生”:自主研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军科奥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部临床前工作。

2009年,当H1N1再次袭来时,李松团队又一次创造奇迹:提高药品产能30倍,仅用135天就完成2600万人份的国家储备任务,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57亿元。

随后几年,他们又为儿童流感患者专门研发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而帕拉米韦注射液的成功研制,更是改变了全球流感重症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

手中有药,心中不慌。从胶囊、颗粒剂到注射液,从世界首创工艺到建成全球最大产能生产线,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抗流感药物最为丰富、临床治疗保障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具备了应对任何规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摆脱了关键时刻防控药品买不到、买不起、买不足的困境。

在国家禁毒斗争领域,这个研究所同样功勋卓著。毒品成瘾快、戒断难、复吸率高,其有关神经生物学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研究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复吸率降低10%,就等于挽救了50万吸毒者,减少了40万次刑事犯罪,拯救了50万个家庭。我们科研进展取得一小步,就是解救他们的一大步!”研究员李锦盯上了这个医学研究的“冷门”,一头扎了进去。

这一扎,就是20年;也是创造了奇迹的20年!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李锦研究员主持召开课题进展推进会(刘征云摄影)

李锦课题组研究发现了新的阿片功能调节系统,并首次证明此系统对阿片成瘾和复吸具有明确抑制作用;与地方企业合作研发的防阿片复吸中药新药——断金戒毒胶囊具有理想的脱毒、防复吸作用,且自身不成瘾,近期获得国家临床批件;李锦也被聘为我国首个戒毒领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制出国家急需的抗丝虫病新药益群生、抗结核病新药异胭肼,到针对口腔疾病、有机磷农药中毒、糖尿病研制的华素片、盐酸戊乙奎醚、太罗……在聚焦军事课题研究的前提下,我们在军民通用研究领域稳健发力,瞄准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和百姓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课题攻关,系列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所长苏瑞斌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开展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熊垒摄影)

(三)

在开展医学研究的过程中,该所上下逐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真正事关我军建设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国外买不到,市场换不来,必须立足自身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

医药界是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业内有个“双十”规律:研发一种新药,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元。而这个研究所在最近5年里,就获得国家和军队各类临床批件、新药证书28个,专利授权15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高等级科技成果9项。其中院士李松的发明“噻唑烷类衍生物及其医药用途”获中国专利金奖。

谈及这些累累硕果,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感慨万千:这与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精心打造富有创新潜能的人才方阵密不可分。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张学敏院士在实验室(姜锡娟摄影)

有一年,因为发展了筛选药物的新算法,留学归国的李松声名鹊起,成为各大医药研制机构的延揽对象。

为了留住李松这一难得人才,他的博士后指导老师、研究员焦克芳甘当铺路石,不但力荐李松接替自己担任课题组长,而且提出立即退休,让李松彻底拥有完全的科研自主权。

这一留一退,留下了日后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留下了“一人改变一个学科”的辉煌业绩,更留下了视才如宝的佳话。

为解决人才引进、培养和保留难的问题,研究所先后推出“人才港计划”和“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制订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为科研人员量身定制科研路径“规划表”、个人成才“路线图”。他们连续举办青年人才创新思路报告会,遴选有潜力、有能力、有担当的科研“好苗子”,不但给予每人200万元的经费支持,还放手让他们在科研一线挑大梁,做到完成一个课题培养一批骨干,取得一项成果催生一批能手。

那年,在时任所长李松的力荐下,刚刚30出头的钟武被任命为研究室副主任,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如今,钟武已取得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获得资助的80后女博士宋睿,先后搭建和完善了国内最系统的药物潜在成瘾性评价技术平台和体系,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军队优秀青年人才扶持对象。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目前,该所拥有3名两院院士,有30人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5人次入选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等军队重大人才工程,形成了老中青梯次合理搭配的可喜局面。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孙曼霁院士在实验室(刘征云摄影)

(四)

那一刻,脚下是灰白色的爆炸废墟,两旁扭曲变形的金属集装箱堆叠在一起,耳畔不时传来爆炸声……这是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研究所专家王永安的一次“最美逆行”。

身着厚重防护服,带头进入爆炸核心区,顶着高温连续作业,那段日子里王永安几近虚脱。经过细致勘察,他率先提出的“非防勿入、非训勿入,跨区处置、分级防护”,成为指导救援的行动准则。面对个别媒体的误判误报,向来低调的他主动发声,澄清事实真相。

“就不怕说错了引火上身?”有朋友事后问他。

“我是在场的医学防护专家,有义务让所有人知道真相。谣言猛于虎!我们不担当,让谁来担当?!”王永安语气坚定。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王永安研究员现场指导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就在一年前,王永安作为医学防护专家,刚刚执行完为期半年的海运护航医学卫勤保障任务,为实现运输船只和护航人员“两个绝对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其实,这种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早已融入到该所的血脉基因里。

研究所成立初期,为了尽快研制出可靠的防护药品,科研人员甘当现代神农氏,不惜以身试药。据统计,参加试服试注试用的志愿者累计达3000多人次,最高服用剂量为临床应用的8倍,最终研发了一批全新结构的特效防护药物。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建所初期,科研人员开展从中草药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研究(军事医学研究院提供)

现在,科研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研人员再也不用“以身试毒”。但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却传承下来,被一批批科研人员躬身践行。为了节省时间更高效地工作,许多人养成了半天不喝水、走路小跑的习惯;有的人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再加上药物试剂的侵害,皮肤大片过敏,却没有一天停止工作;有的胃液反流无法坐下来,就用废旧纸箱垫高办公桌,每天站着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军事医学研究院院史馆,一幅《拒评院士》的油画被放在醒目位置。

主人公宋鸿锵,卓越的药物学家、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了医学研究事业,他甘愿30年做无名英雄。

鉴于他的学术水平和突出贡献,组织决定为其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谁知他竟坚辞不受。原因很简单——申报院士,一定程度上会公开他的科研成果。

2005年,这位可敬的老人因病离世。

斯人虽已离去,国家和民族将深深铭记他的功绩!

后记

结束采访离开这个研究所,回望墙上醒目的所训: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忠诚事业、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诚实守信、诚恳待人的处事原则,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人生态度,严谨细致、求真求新的科研作风,积极协作、主动配合的团队精神。这朴实无华的6条所训,生动诠释着该所科研人员的精神境界,深度折射出军科人的价值追求,也是一代代军事科研工作者姓军为战、强国为民的生动体现!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刘征云摄影)

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