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着报纸上的手艺人,魏师傅不禁感叹,指着图片和小鱼哥说:“你看,这也是老手艺人,大家都老了哦。魏师傅笑了笑说:“没有大困难,我们都是过平凡小日子的人,不求大富大贵,有饭吃有地方住,有衣服穿就满足了。

今年75岁的魏师傅

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按照常理来说

可以退休,享天伦之乐

但是

从他15岁开始学习理发这门手艺

一双手一坚持就是60年

如今身体还算硬朗,他带着小儿子

在文教路巷子也待了有19年……

01

入行60年,在文教路巷子19年

在文教路上,隐于市井的理发师魏师傅75岁了,他一头白发,依然在给顾客理发。

他的理发店,和一般有些年头的理发店也没有什么不同之处,要说和别的理发店不同的,是在一个巷子里,搭着简单的棚子可以避雨遮阳。

魏师傅入行已经有60年了,在他15岁的时候,去了九江永修,舅舅那里做学徒,学成之后回南昌。

魏师傅说:“我91年的时候,在彭家桥桥下摆,后来到这来,在这巷子里也有将近19年了。”

“老家在蒋巷,家里有事就回去,一般不回去,每个月600的房租,还能承担的起。”

墙上装了一个小门铃,早上七点左右开始营业,要是你来得更早些,或者巷子里没人的时候,可以按门铃,没过一会儿,魏师傅就会出来。

直到晚上8点左右收摊,全天下来,还都挺忙的。

魏师傅说:“一般都挺忙的,老顾客多,经常来,价格又不贵,只理发是7块,理发加刮胡子只要10块……”

02

小儿子作伴,几十个年头说过就过

听前来理发的一个老顾客说,魏师傅旁边的另一个理发师,是魏师傅的儿子,儿子耳朵听不见,会说的话不多,和父亲和顾客,更多都是通过打手势的方式沟通。

儿子小时候读的书不多,从12岁开始就跟着父亲,拿起剪刀,慢慢地也能独自帮客户理发了。

这么多年来,儿子也一直陪伴着他,魏师傅说:“耳朵听不清,比不上其他小孩,但是他人很乖很善良,在我自己心里他是很好的……”

不问不知道,一问有点惊讶,其实小鱼哥刚开始以为,魏师傅是和儿子两人相依为命。

原来,魏师傅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是我小儿子,我孙子也有20多了……”

“小儿子没读什么书,愿意跟着我,不是理发的话,做什么(打工),人家也都不要,去其他地方我自己也不放心,跟着我还好些。”

现在父子两年纪都大了,魏师傅想过把这个手艺交给孙子,但是孙子不是很愿意学,也就放弃了。

然而除了理发,魏师傅当年还学了其他手艺,像掏耳朵(2元/次)、刮痧(20元/次)、眼睛进沙子(10元/次)、落枕了(10元/次),这些已经很难见的手艺,找他都可以搞定。

03

没有大困难,过平凡小日子

在这个简陋的小巷子里,有着用了很多年的美发椅,和陪伴了魏师傅多年的剪刀、电推剪,铝制的面盆和老旧的毛巾……

魏师傅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说:“别看这些东西旧,用顺手了,再好再新的都比不上……”

问道:“这么多年来,有没有什么困难的时候。”

魏师傅笑了笑说:“没有大困难,我们都是过平凡小日子的人,不求大富大贵,有饭吃有地方住,有衣服穿就满足了。”

其实仔细想一想,魏师傅也有75岁了,这么多年的时光,哪里可能是没有困难呢。

但其实,越是经历的多的老人家,生活对于他们,越是想得开看得透的一件事情。

没有顾客的时候,魏师傅就会坐在一旁的长板凳上,看看报纸,他说:“我小时候读过点书,加上我眼睛没坏,视力一直都很好,再小的字我都看得清。”

刚好,那天报纸的头版上,讲的同样是一位手艺人,是关于街角织补人,讲述那些一针一线的缝补时代记忆。

看着报纸上的手艺人,魏师傅不禁感叹,指着图片和小鱼哥说:“你看,这也是老手艺人,大家都老了哦……”

“我能做的就是,趁现在身体还蛮好的,也做习惯了,这活我能做多久就做多久,手艺人都是这样的,和年龄无关,这双手不能闲着啊。”

但最后魏师傅还是说了一句:“怕就怕,估计过个几年我自己没做了,我这手艺就真的没了……”

夏日的阳光,在下午5点还是很强烈,拍下今年魏师傅父子的第一张合影。

父亲看起来似乎有一丝紧张,儿子一秒摆脱拍之前的兴奋,定格的瞬间,也变得认真起来……

小鱼哥临走的时候,问魏师傅:“你们的理发店叫什么名呀?”

他笑了笑说:“没有名字,如果一定要说个名字,就叫“文教路巷子”理发吧。”

·今 | 日 | 话 | 题·

你们见过他们,或者其他老手艺人吗?

▌广告合作::18679116535

▌法律顾问:江西观睿律师事务所 董国宾律师

▌编辑:小鱼哥 (执行编辑:PP / 主编:小鱼哥)

▌文章系南昌优生活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