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Token模式非常好,是区块链的核心所在,是区块链共识价值的载体。Token被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样这种“基因性质的”共识信息类价值“植入”到的个体数量就少,整个物种数量不足,就难以形成稳定的大规模的物种,甚至会扼杀物种。只有共识信息(相当于基因信息)植入到更多的个体中,物种才更加稳定,符合自然法则。

区块链,让VC走开

区块链以及相关的领域,之前是矿机制造商、在线交易所,但不止于此,很快会爆发出真实现金流更大的行业。总盯着矿机、交易所是没有意义的,那是过去式,包括做钱包的,想用钱包做去中心化交易所,但我想钱包暂时不会成为“入口”。

集中的资本都比较喜欢EOS这种,所谓竞选超级节点,不过我想这也只是去中心化现实与理想对抗中半妥协的产物,试想如果竞选出来的再形成联合体,这个东西会对EOS的单价造成什么结果,具有生命特征的“信息”(共识价值)会非常不稳定,不符合自然法则,比特币历史价格的波动式上升已经说明了比特币正在趋向分散、稳定。未来长远看,还是以太坊升级版或者类同的公链3.0的世界,“基因”还要再分散,形成真正区块链世界的超级物种。

最理想的Token,应该体现的是“需求价值”之上的“共识价值”,或者说Token代表的是产品的“精神价值”。区块链,需要让VC走开。因为集中投资,Token被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样这种“基因性质的”共识信息类价值“植入”到的个体数量就少,整个物种数量不足,就难以形成稳定的大规模的物种,甚至会扼杀物种。比特币从诞生至今,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从少数大户手中分散的过程,门头沟事件虽然导致暴跌,但反而使得比特币更加分散,这样比特币物种就植入到更多的个体中,物种更加稳定,符合自然法则。

Token模式非常好,是区块链的核心所在,是区块链共识价值的载体,而更去中心化的分散token,意味着更加稳定的、更加强大的物种,而现在像VC这样集中到少数大户手中,是反自然法则的。要不然为什么现在特别强调创始团队“锁仓”,就是要让物种真的成形、稳定、强大。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Joseph Lubin成立的初创公司ConsenSys发布了旗下布鲁克林项目的新版框架内容,致力于与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消费类token项目合作,打造消费类token。此框架意味着,在向无需中心化组织或中介出面的情况下制定消费类token标准迈出了第一步。框架文件显示,布鲁克林项目的宗旨是,为立足长远的行为提供基本的框架,帮助在消费类token项目的发起者、协作者和消费者以及大众之间建立信任。

更具体地来说,该项目对消费类token项目的目标、操作和合法披露给予建议。区块链项目OpenLaw的领导者Aaron Wright认为,消费类token这个称呼能更好地表述云存储和可收集这样的特点,目前人们通常用功能性token来指代有这些特色的token。我的判断,消费类token即将出现爆发式增长。

ZIL还会猛涨,V神为了研究分片技术,还专门考察了Zilliqa(ZIL),有可能会和Zilliaq深入合作。当你说的再对还是认为你有问题的时候,当你任意说也会有人当经典的时候,看一下这两张照片就知道了,世俗就是这样,这就是现实的世界。

区块链,让VC走开

区块链,让VC走开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献言: “ 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武帝纳之,立五经博士, 抑黜百家, 独尊儒术, 结束了四百年百家争鸣的时代。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这被作为经典性定义加以引用,说出了,信息不能独立于人而存在。

量子力学的出现,颠覆了原本哲学的核心“本体论”,人类认知也可以说突破了本体论观念。不仅仅是哲学本体论,这种抽象的事物本体存在的思维深深的“刻印”在人们认知中,从最远古的万物有灵到一神宗教,到哲学、就是到科学,也是有这种思维的深深的印刻。爱因斯坦坚信宇宙必然存在规律,也是他心中的上帝。

区块链,让VC走开

但是现在这种认知真的被摧毁了。

事物的存在,只与人有关。当没有获得信息时,事物的存在仅仅是思维中抽象中的存在,这种存在的本质最早只是人类意识结构化的结果,变成了思维工具的一部分而已。

不过哲学中除了本体论,还有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本身是源自经验、源自感应信息的,和现代认识论一脉相承,也会被科学所用,这是没问题的。

做个总结,哲学中的本体论基本上现在看,只是思维工具的基础,但不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哲学中的方法论,会被科学发扬光大,会更细分、强化、工具化。

本体论基本上现在看,只是思维工具的基础,但不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传统的唯物或者唯心论,只是思维工具的基础,但并不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存在,只与信息有关,或者说只与意识有关,与唯物或者唯心没什么关系,唯物或者唯心只是构建思维工具的基础。

而方法论,会被科学发扬光大,会更细分、强化、工具化。


探索猫所有文章基于如下逻辑:

意识本质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意识形态:巫术、宗教、哲学、科学、未来某种形态)。关于意识的本质,探索猫认为意识就是“感应”的结果(如量子退相干获得信息),是各种尺度下物质对微观量子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是双向的,只有双向的才叫意识。宇宙万物都有这种能力,可以从物质尺度上分成三大类:1、微观尺度上的感应,即量子之间的感应;2、亚宏观尺度物质对量子的感应,这就是生命的意识;3、整个宇观尺度对微观量子的感应,即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意识主体”。而其中生命的意识,即亚宏观尺度下的物质对微观量子之间的双向感应,实际上是由一种“中间量子(我起个名字叫游离态量子比特)”作为“中间人”来实现的,它通过感应其他量子(包括生命体内外部和内部的量子),在退相干(塌缩后)获取信息,实现麦克斯韦妖的信息获取,加上能量获取,实现熵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