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发现,女医生有更高的职业倦怠风险,而原因竟然是……我们文中细说。

文章来源:医学界

医院里有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儿科医生、妇产科医生、肿瘤科医生……代表着不同科室的医生,而“女医生”却越来越像个悲催的词。

比如,女医生的职业倦怠风险更高、女医生的自杀率更高。

最近的研究发现,女医生有更高的职业倦怠风险,而原因竟然是……

竟然是因为女医生同理心更高!

因为女医生在与患者接触时更容易移情!

因为女医生更愿意花时间与患者沟通!

因为女医生更容易理解患者的情绪和感受!

有些人可能觉着这让女医生更容易成为好医生,但这也可能对她们的心理健康造成糟糕的影响。毕竟天天接受患者的负能量很受伤的!

雪上加霜的是女医生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这体现在中国女医生身上就更明显了,三座大山死死压在身上。

大山1号,家庭——孩子得养吧?老人得照顾吧?家务还得打理吧?而且前提是70%的医生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工作外,还能抽身做科研的女医生真的都是超人了。

图注:领诺奖的超人药学家——屠呦呦女士

大山2号,退休年龄——好不容易熬过这重重压力、积攒了丰富学识经验,孩子也成家立业,正想挥洒热血,医院的人事部门又说:55岁啦,您该退休啦!

女医生内心OS:我正年富力强啊……

大山3号(可能也是最大的一座山)——贯穿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

你以为科学界很平等?NO!

一项针对中国学者的调查发现,21%的男性和10%的女性都认为“男性的成绩就以他的事业来衡量,而女性的成就以她的家庭来衡量”。

图注:感觉这飘红的数字,都带着满满的偏见!

本着劳动最光荣的原则,中国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与其他国家相比,一直很高(46%),但收入却只是男子的79%。

不给我“面包”,那总得有升职、嘉奖的精神鼓励补偿吧?

很悲剧,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对于科学领域的女性也有一条“泄漏管道”——在科学事业的每个阶段,女性的晋升率都很低。

2016年间,中国53%的硕士、39%的博士为女性,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学者的获奖者中比例又降到了14%;到2017年,中国科学院只有6%的成员是女性……

而这种情况在医院更是常态……

医院“偏好”男医生,几乎是招聘时公开的秘密。而医院管理层中同样悲剧——男多女少,没例外。

来看看《英国医学杂志》曾经发表的著名“胡须指数”调查。(胡须指数,即女性管理者与蓄胡管理者各自比例之比,如果胡须指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