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剃头这行业是从清朝入关后兴起来的(1)

剃头这行是清朝入关以后兴起来的。清朝以前汉人一直是拢发包巾,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清朝入关以后,下令剃发梳辫,遭到汉民反对。直到入关一年以后,南明弘光小朝廷覆灭,清政府为了统一衣冠装束,于顺治二年七月再下令强迫人民一律剃头梳辫,并限十天内全国人民全都剃头,违抗或逃避者,杀无赦!北京是都城,对这项命令执行得更严。(图片来自《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1910-1929》)

据说剃头这行业是从清朝入关后兴起来的(1)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挑子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

据说剃头这行业是从清朝入关后兴起来的(2)

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挂钢刀布和手巾。剃头挑子的这种模式,不但在沈阳如此,就是从黑龙江直到四川也没有两样的。如今,在沈阳的街头巷尾还会看到类似的个体理发者,但这种剃头挑子已很难见到了。

据说剃头这行业是从清朝入关后兴起来的(2)

剃头这个行业很讲究,老北京的剃头匠必须会16种技能,即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统称为“整容行的文武不挡”。

据说剃头这行业是从清朝入关后兴起来的(3)

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儿热”,是因为挑子的一头是专为客人热水洗头的地方,上边是一铜盆,行话叫“海”,下盆架为放热水的小火炉,平时剃头匠挑起摊子走街串巷,永远一头是热乎的。

据说剃头这行业是从清朝入关后兴起来的(3)

我们现在所称的理发师、美容师,古时候称作待诏、剃工、镊工,俗呼为理发匠、剃头匠、整容匠等。理发与美容从远古就已产生了,传说伏羲时就已开始椎髻,不再散发。在发式上汉族已区别于少数民族的披发、断发、或编发,直到清兵入关以前。古人挽发为髻,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

据说剃头这行业是从清朝入关后兴起来的(4)

《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1910-1929》约翰·詹布鲁恩拍摄了大量的北京城风景建筑和民风民俗,改造中的正阳门、颐和园玉带桥、从热气球上俯拍的北京城,所有这些不但丰富着广大受众的民国北京想象,更以不同尺寸、不同格式显示着这位摄影师摄影技法的多样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