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 璠:深山打笋人

细沙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的小山村。每年清明前后,这里总会有数百名山民商贾聚集,他们在村外的空地上搭棚而居,集中交易一个月后散去。这种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的独特景象,源于这里有占到全国总面积六成左右的筇竹。

笻竹为西南地区所独有,所发新笋被称为“笋中极品”,因此每年春天上山打笋自古就是细沙人维持生活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尽管近年来竹笋价格不断攀升,但细沙人却一直牢记着“笋子当打你要打,竹子该留你要留”的古训。正是这种坚守,才使得大自然留给细沙人的馈赠得以世代延续。如今,人们在政府指导下按照“打小留大,采密留疏”的方式保护性采挖新笋,随着筇竹自然生长面积的不断扩大,“打竹笋”巳成为细沙村人带动周边更多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而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也让细沙村人拥有了更多的金山银山。

我尾随采笋人进山多日,只为记录下这个全国少有的独特群体在这个独特的季节性劳动中最独特和本真的生活状态,并无意展示贫穷与艰辛,毕竟这里只是他们临时生活一个月的居所。之后,远来的商贾将回到城市,外来的打笋人将回到各自的家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明年的春天,再来......

雨水打落桃花一地。清明前后,这些如春笋般冒出的窝棚,给一向宁静的细沙村带来了不少人气。

早上六点,收笋人老万的媳妇从一公里外的家里赶到营地,开始为一天的劳作和生活做准备。

七点不到,已经有不少早起的打笋人开始借着微亮的天光陆续离开了营地。

老万每年开山后都会带着家人搬到这里。吃过简单的早饭,女儿一家也准备上山了。

上山的小路非常泥泞,有的地方甚至无路可走,这些外乡来的彝胞怕迷路,只能结伴而行。

良好的生态催生了动物繁衍,打笋人被熊咬伤的事近年来在细沙时有发生,这样的老林子,也只有胆大的当地人敢进。

守着“笋子当打你要打,竹子当留你要留”的古训,碰到生长高于30厘米的笋子,他们一律不采。

女儿一家上山不久,一个新的订货电话让老万喜笑颜开,兴奋不已。

赶在新鲜笋子下山之前,老万急忙带着家人抓紧时间把头天的笋子装袋运走。

在营地的南边,另一位收笋人小高也清开了场子,这位外地小伙子已经连续几年来到这里,当地人说他实在,信得过。

中午,隔壁马边乡组团过来打笋的村民到了,对于他们来说,搭建一个窝棚也就是个把小时就完成的事。

午后,老王一家下了山。靠着干粮撑过大半天,老两口卖完笋子第一件事就是先买几个卤蛋填下肚子。

女儿打笋回来了,心疼女儿的老万媳妇急忙迎上去帮忙,看到妈妈全身湿漉漉的,儿子也好奇的凑了过去。

两点一过,下山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老万忙着过秤、记账、付钱,一切都按流程进行,山里人做事实在,不赊账。

万宝周末放学也来给爷爷帮忙,老万照样付给他工钱,一想起今天有50块钱进账,万宝心花怒放。

从老万手里接过钱后,小伙子小心地用塑料袋包好再装回去。免得被湿透的衣服打湿。

小高这边也收到了200多斤净笋。仗着年轻力壮,刘发强一天就挣到800多元,年轻人为了生活也是蛮拼的。

相比下来,年长的彭大姐就显得有些落寞,看起来她对今天的收入有点失望。

傍晚,下山的人越来越多,两名妇女一边往回走一边继续在竹林边上寻找。

晚上七点,最后一批打笋人下了山。今年价格好,他们每天都希望能够打到尽可能多的笋子,赚到更多的钱。

毛笋2块8,净笋4块2,不讲价。

大毛、二毛和贵财是好朋友,他们一边剥着笋子,一边商量着打完笋后再一起到城里打工。

劳累了一天,小李和几个同村人开始凑在一起准备晚饭,既热闹,又可以节约开支。

万宝带着同学到处玩耍,嬉闹声给疲惫的营地带来了欢笑,有爷爷奶奶照顾,他没有任何烦恼。

对于在山里打拼的人来说,能吃上一口媳妇亲手做的热米饭,有时也是一种奢望。

吃过晚饭,几个姐妹坐在一起闲聊。小李刚和家人讲完微信,她说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见得少,但视屏看看也好,费点钱,不算什么。

相对于别人,内向的老王就孤独很多。望着远处,他只希望今晚这场突如其来的雨能早些停下来。

已近午夜,小高还在带着工人冒雨干活,他预约的货车因为下雨要夜里四点才能到,得在车来前把笋子全部装完。

老万家媳妇也没闲着,收拾妥当,她又来到炕干笋的棚里,默默打理起已经半干的笋子来。

二十天后,小高将回到家乡,老万也会继续自己平静的生活。而大多数打笋人都会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听他们说,明年的春天,还来。

何璠,网名“空气补给”,19698月生,现居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自由摄影人。

往期作品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