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9岁患脑卒中?这5种情况千万别漏诊

青年卒中相对于老年人卒中,症状不太典型,复杂性更高,更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这对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杨飏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大学生假期打游戏3天3夜后脑中风昏迷。

19岁小伙连打7天“王者荣耀” 第八天起来偏瘫了。

19岁女孩辍学供弟弟读书后中风。

……

最近,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就连医生群体中,也有不少青年医生中招。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及发展中国家,青年脑卒中(≤45岁)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10%左右,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男性居多。

为此,《医学界》特地采访了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彭华,请她就青年脑卒的防治谈谈她的看法。

1

脑卒中离年轻人越来越近

“最近几年,40岁至50岁年龄段的脑中风比较多见,30至40岁的脑卒患者也时常看到。很多人觉得三十多岁就去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太夸张,但摆在眼前的事实证明,脑卒中离年轻人越来越近。”

三个月内,同一病床相继躺过三位三四十岁的男性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平时从不吃药控制,后突发脑梗入院……

一位29岁的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突发脑梗入院后MRI显示一侧脑部出现一串葡萄一样的梗死灶。询问得知,平常也从不吃药控制……

彭主任表示,近来青年卒中患者越来越多,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长期烟酒、肥胖、运动不足等传统的高危因素在青年人群中普遍提前。但多数年轻人并不重视,扛着不就医、不吃药,加上抽烟、喝酒、熬夜,很容易突发脑卒中。

当然,如果简单地认为中风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高危因素有关,那就大错特错了。与老年卒中不同,目前可知的青年卒中的潜在病因复杂繁多,远多于老年人,已知的约有一百多种。而且与老年卒中可能出现的症状相比,青年卒中的症状往往更为多变,这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长期口服避孕药,中风风险大

前段时间,门诊来了一位26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头疼了有一阵子,最近两周症状加重,难以忍受,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看东西间歇模糊,且弯腰、咳嗽时疼痛加剧。详细询问之下,发现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但口服避孕药达两三年。于是让她查了出凝血指标和眼底,后MRI显示静脉窦狭窄,形成了血栓,有缺血灶。

彭主任表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足所有卒中的1%,女性较为常见。由于女性在妊娠期、哺乳期雌激素升高,容易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因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一旦出现异常性头痛、视物不清的症状,最好去医院查体。

此外,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亦可使血中多种凝血因子升高,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引起卒中。因此,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也要注意定期查体。若有抽烟、肥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女性,不提倡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

3

“睡得太好”也会引起中风?

我们常听人说“我睡得可好了,坐在椅子上就能睡着”。彭主任表示,这种症状可能是脑部缺氧的表现,也要注意预防卒中的发生。

“最近收治了一位三十多岁的脑梗患者,在医院进行了可引起脑梗的相关性检查(血管源性、心源性)之后,仍未查到病因。最后医院为其做了一个睡眠监测,发现他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症状。”

彭主任介绍,目前,OSAHS被证实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有关,是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OSAHS患者反复发生夜间低氧,机体反应性的生成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液中的红细胞含量增加,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高血液黏滞度使血流缓慢,甚至停滞,血小板易聚集,加快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OSAHS的监测和治疗。对于卒中高危人群,应常规询问睡眠打鼾史。

4

颈椎累去按摩?一不小心可能脑中风!

“前阵子有一个病人平时偶有偏头痛发作,加上颈部疼痛,就去找了一个私人诊所按摩。谁知道按摩完后,头痛加剧,病人形容像被雷劈了一样,加上看东西视力模糊。来医院的时候,这个男子竟失声痛哭。我们为其进行脑部CT后显示右侧枕叶急性脑梗死。”

彭主任表示,这位患者是很明显的颈动脉夹层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目前约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由颈动脉夹层引起的,在青年脑卒中患者中比例约为15%。

除先天性因素外,外源性因素如近期急性感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偏头痛、或是颈部拉伸、轻微的不直接或直接颈部损伤、急性头部运动、颈部按摩等轻微的机械外伤都可能触发颈动脉夹层。

此外,颈动脉夹层引发的卒中可能会与偏头痛的急性发作症状相似,常常会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跨年龄谱的研究表明,在那些没有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偏头痛与脑卒中间的相关性最强。

5

偏爱中青年人的中风——蛛网膜下腔出血

19岁的小明(化名)刚打完篮球,突然变得躁动不安,被送入急诊室时吹着口哨,精神亢奋、四肢活动频繁,但无法正常对答,父母都按不住他。查体发现颈部抵抗非常明显,最后确诊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四肢活动频繁也会是中风?

彭主任解释,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疼、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最具特征性,是与其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区别点),一般无肢体偏瘫。

对青少年和年轻人来说,经常出现头痛,在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明显,要及时筛查脑血管,以防是颅内动脉或静脉畸形。

6

青年卒中患者重点要全面排查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彭教授分享了不少病例。除了上述一些情况外,一些心源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基因突变、血管损伤、动静脉分流的问题、甚至病原微生物感染也会引起中风!

“目前,在全国神经科专家的努力下,目前我国卒中的一二三级预防已经深入人心,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已经在有效控制并下降中。但中青年脑卒中发病率正不断上升,而且中青年卒中风险更大,病情往往更凶险。”

因此,彭主任建议:针对青年卒中患者,重点应该全面检查,寻找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尤其是同时伴有全身表现的系统性疾病,在脑卒中急性期稳定后,应该重视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沟通,对于病因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疗。在治疗原则上,与中老年患者基本相同。在恢复期,应该积极控制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防止复发。虽然误诊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优化卒中的诊断过程。

受访专家

彭华,女,医学博士,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头痛和神经痛、睡眠障碍、神经免疫病及老年病的疑难病例诊治。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与感觉异常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肌肉及神经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上海市医学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委员,上海市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与肌肉学专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卒中学会会员,上海市卒中中心规范化培训专家,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综合考核考官,《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内科年鉴》编委。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十二.五重大专项及省部级课题题6项,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及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获得专利2项。中国医师协会全国睡眠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个人最佳个人表现奖,参加7项全球多中心的临床药物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Stroke 2011 Jan;42(1):17-2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