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追杀伊芙》:打着类型反类型的年度神剧

改编自畅销系列小说,由近年最炙手可热的编剧菲比沃勒布里奇担任节目统筹,BBC America 年度新作《追杀伊芙》充满各种熟悉的类型元素,却以最巧夺天工的笔触,将不同类型进行解构重组、融合混搭,直到眼前的一切明明已看过无数次,却充满新意、创意与想像力,彷佛是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崭新风格,艺高人胆大的尝试虽时不时让人捏把冷汗,却又如此精彩,如此过瘾,年度神剧的口碑是当之无愧。

乍看之下,《追杀伊芙》有着一个谍报/黑色惊悚类型再熟悉也不过的设定:「一名性格扭曲、心狠手辣的职业杀手,在各地犯下一连串令人发指的暗杀行动,而在她身后穷追不舍、唯一有机会阻止她的人,则是总被组织无视的低阶情报员,两人的过招不仅横跨数国,甚至来到了彼此家门,也让谁是猎人/谁是猎物的关系,更为扑朔迷离。」很老梗吧?但到了菲比沃勒布里奇手上,一切突然乱了套。

美剧《追杀伊芙》:打着类型反类型的年度神剧

在一名惊人的前作《伦敦生活》(以及更早的舞台剧和同样评价不俗的影集《合租大崩溃》)里头,才女沃勒布里奇已经证明自己是刻划当代人际关系最好的编剧/节目统筹之一,在寻常中找出不凡,在丑陋低俗中挖掘出深刻细腻的情感。而若说《追杀伊芙》无论故事、长度或风格都与过去作品截然不同(至少黑色幽默还是完好无缺就是),「人际关系」还是构成了本剧最根本的核心,创造出包含女主角伊芙与杀手维拉涅拉(Villanelle)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再让她们在最难以想像又理所当然的情境下互动并产生关联。

于是,观众会看到维拉涅拉各种大胆狂妄的刺杀行动、看到杀手与对口(handler)之间的角力、看到伊芙抽丝剥茧找出真相的过程,乃至看见伊芙与同事家人间的友谊和情感,甚至是伊芙与维拉涅拉彼此的好奇/迷恋,但这些既定情节反而都成为呈现角色内心世界与外在关系的渠道,透过精采犀利的对白进一步强化观众对故事的投入。以第五集的两场相遇为例,两段发展皆出乎意料,却又因为先前对角色投入的努力而言之成理,在新意与打底工作间取得平衡,有让人神经崩溃的紧张感,也有突如其来的各种笑点,让人无法不继续看下去。

而除了剧本外,两位主要演员精湛的演出,也是《追杀伊芙》另一项优势。先不论间谍剧主角反派皆为女性这样一个独特的设定(虽说都 2018 了,这件事还很独特本身就是也算是个悲剧),吴珊卓和乔迪科默尔都交出了几乎是远超过想像的表现,前者难得有了担纲主角的机会,把伊芙平凡且有些格格不入但又体贴且聪慧的一面演得自然讨喜,后者的维拉涅拉则是近年类型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即便二十一世纪已有了无数的杀手/杀人魔,科默尔时而甜美、时而风趣、时而冶艳、时而性感,无时无刻谎话连篇且冷血扭曲的诠释让人完全理解伊芙的坚持/着迷,几乎可说是独特的存在。在此影集的篇幅也有帮助,让维拉涅拉不至于显得故作神秘或空洞,却也不会单调反覆,是用时间换取角色空间的绝佳范例,加上扎实的拍摄和玩得相当起劲的配乐,以及每集最后的钩引,完全就是意图使人成瘾。

想来最讽刺的事情是,同样是想要进行类型混搭的实验,《追杀伊芙》远比绝大多数台湾编剧脑海中「自以为」的混类型故事(近期上映的某部的台湾电影/影展闭幕片便拙劣到让人发指)还要来得传统,却也因为尊重并理解类型的重点,并对角色与叙事等基本功有着扎实掌握,反而显得更为前卫、更难以捉摸。即便本剧已确定获得第二季预定,没有看到第一季完结,恐怕没人知道故事会如何发展、角色会谁死谁活,只能对沃勒布里奇的功力彻彻底底心悦诚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追杀伊芙》都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迷宫,而对其他编剧来说,《追杀伊芙》既展现了类型混合的优势,也突显做到这件事的困难,最后的启示或许是:除非你(妳)有着沃勒布里奇十分之一的才华,否则要破格实验,还真是天杀的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