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画写意精神的表达,国画经典人体作品赏析,国画大师笔下的梦中情人

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表现手法,与西画相比中国画追求对物象写意精神的表达。中国画包括工笔画与写意画两部分,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工笔画与写意画二者的发展历程是此消彼长的,但其本体思想是一致的:写意精神的表达。

由于文人画的兴起使得“写意”一词被大多数人误解为特指写意画中的笔墨语言。中国画的写意,理应包括从意匠经营、塑造形象、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如果把写意看成就是笔墨形式和技法问题,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工笔画中的写意精神也是如此,通过工细的表现手法营造其画面的意趣,传达作者内心的情意。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发展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传神、达意,和追求浑然天成的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身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写意。不管是哪一种,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以意写之,不在迹象”。“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

表物象之“意”是画家在他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受客观对象所拘;当他创造“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和社会事物时,不仅不受客观对象的拘囿,而且既可以“运实入虚”创造“画内意”;又可以“运虚入实”创造“画外意”。

传统的工笔画讲究对物象的描绘、内在精神的表达及作者主观情感的传递。像宋代吴炳的《嘉禾草虫图》,画面中的红蜻蜓简洁概括,具有轻盈之感,经过艺术处理的客观对象在画面中更加生动真实。

这种不被客观物象所局限的作画思想正是写意精神的体现。工笔画既不是写实的,也不是抽象的,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今天有很多工笔画家在造型上更加主观,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概括、夸张等手法加强画面的形式美,抒发内心的感受,从而使画面充满了意趣。

中国画特别是工笔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线条塑造形体。在客观物象中,线条本身是不存在的,由于表达的需要,从客观物象中提炼出线条的形象。线造型需要主观的想象与概括,结合物象特征发挥线条本身的美感。线条随作者主观意念强化物象特征,并舍去不必要的部分和不适合线造型的部分。物象在画面中逐渐简约化,脱离了物象的真实性,进而转向神似的写意层面。可见用线造型的过程也是写意精神的再现。

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描绘物象的固有色,但不是客观的自然主义表现,为了表达对物象的感受,突出画面的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可以适当的调整画面的色彩关系。这一思想在当下的工笔画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设色不再以接近物象为益,而是向往表达心灵的色彩。像“青绿山水”这种变调处理是对客观物象色彩的升华,是主观再创造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写意精神。具有写意精神的色彩给人的感受比物象的固有色彩更鲜明,更突出。

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力是单一的。因此,运用各种手段、各式材料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成为工笔画家对写意精神探索的又一突破点。运用各种技法制作出具有写意精神的画面效果,已经被很多工笔画家所认同。如:揉皱纸法、积墨积色法、擦洗法、喷染法、胶矾法、撞水撞色法等。这些技法都是对“写意精神”的探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