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觉得传统社会中的家庭,以男性为主,女性包括母亲的地位很低,这样的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完全对。如果按照《周礼》所规定的社会框架来看,父权、夫权在家庭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母亲确实没有任何地位。但在孔子解释《周礼》时,却并非如此,他认为传统伦理的核心是亲亲,母亲是自亲,父亲是自尊、自亲,母亲还在前面。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亲”的概念,亲情是孝悌的根本,也是维系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

从传统到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变,母亲的角色也同样在变化。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权利上的平等。现代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但同时,这种平等并不抹消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反而在扩大各成员要承担的责任,甚至亲情伦理更加重要,这也是中国家庭的特征之一。

在家庭中,母亲的责任至关重要。即便从经验看,一个优秀的孩子,往往有一个优秀且善于教育的母亲。从学术研究中看,心理学上有一个过渡性客体的概念,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客体就是母亲,其次才是父亲,借助母亲、父亲这个客体,孩子才会一步步和外部世界接触,认识外部世界。小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就是母亲,也正是这个道理。

当前社会弘扬传统文化,我觉得应该思考传统文化中重视母亲的理念,它和现代平等的家庭关系并不矛盾,反而能互相促进,互为补充,进而建立一个更加适合现代、更有亲情味儿的家庭伦理。

当然,重视母亲不仅是重视母亲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重视母亲的权益。传统社会中重视母亲,对母亲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期望非常高,但相应的保护却不足。

在这一点上,女性主义者有很大的贡献。女性主义起源于西方,西方把家庭作为私人领域,几乎不涉及任何公共属性,但这也几乎把家庭中女性角色的问题忽略了。女性主义提出男女平等,提出家庭中也有社会问题、公共问题,这是有益的。但同时,女性主义也容易忽视性别差异的问题,这是值得注意的。

重构现代家庭伦理,家庭中的性别差异、性别分工不可忽视,尤其是母亲这个重要的角色,如何给母亲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义,让母亲在家庭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更好地保护母亲的权益,让母亲为家庭所做出的奉献、努力获得恰当的回报,我想应该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