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在威尼斯影展夺得了评审团大奖,又在刚结束的金球奖典礼中获得音乐及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奖

另在Imdb也分别获得了7.9分和94%新鲜度,可谓好评居多。加以上映之初,媒体纷以「英式宫斗片」称之,更引人注目,且为了弥补未能在金马影展观赏的遗憾,本周的口碑场当然立马冲之以一睹为快!

《宠儿》为欲望争宠,因沉沦失宠

看完《宠儿》的感受当然是好看的,因为本片最大卖点是公爵夫人和年轻远方亲戚之间心机戏码的呈现确实很出色。

不过,如果是看惯了大陆宫斗剧或一些具有斗智耍心机元素的电影,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本片的张力不若前述类型来得激烈;

若论心机交锋与手段的见招拆招,其峰回路转的复杂度也可能会觉得不到计出无穷、无时无刻不处于大呼过瘾的地步。

《宠儿》为欲望争宠,因沉沦失宠

然而,若看过《宠儿》导演几部如《龙虾》、《圣鹿之死》等前作,就知道他的叙事风格一向是不疾不徐、稳稳当当的节奏,而非商业片的强劲、压迫、剌激等爽度取向。

​但话又回来,本片在保有导演原有风格之下,加入了些许轻松诙谐的调性,再配合流畅的叙事,所以对我而言,观影过程毫无沉闷之感,仍看得极为入戏。

《宠儿》为欲望争宠,因沉沦失宠

重要的是,《宠儿》的戏肉在于「公爵夫人和年轻远方亲戚为争夺英国女王宠爱而互相缠斗的过程」,而这部分也确实构成本片的剧情主轴。

公爵夫人位高权重,又是女王摰友兼同性情人,因此所有手段多偏直接、强势、高压的作风;相反地,家道中落的贵族之女年轻远方亲戚自然采取迂回、示弱、蚕食的作为。

前者是「恃强凌弱」,后者则为「以退为进」,两个迥异的对立风格不仅让剧情有起有伏,更让剧情主轴的冲突性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为止。

《宠儿》为欲望争宠,因沉沦失宠

值得一提的是,《宠儿》除了宫斗对立的戏码之外,亦多处呈现讽刺宫廷荒淫的桥段与对白等奇葩设定。

这些口无遮拦的粗俗言语和下限尽现的行为,既为剧情主轴的冲突性添加了别开生面的趣味,又在叙事上为人物关系做了合理的脉络延伸与呼应。

加以视觉呈现上雍容华贵的当代王室风格,在令观众赏心悦目之余,和「心机宫斗」、「党派政争」和「酒池肉林」的内容相映衬之下,亦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强烈感受。

《宠儿》为欲望争宠,因沉沦失宠

此外,个人在观看的当下,一直有导演刻意塑造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换句话说,本片虽然触及了「对法战争」、「加税角力」等涉及国际和民间的话题,但这些政策上的讨论几乎都在片中各种「不正经」的言行互动中进行。

或许是为配合本片宫斗的主轴,但私心认为这是个不错的设定,因为事关国家发展的大计竟在「斗争」沦为配角,这反而突显王宫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气围。

《宠儿》为欲望争宠,因沉沦失宠

因此,即便《宠儿》的节奏并非令人看了直呼过瘾的商业取向,但本片的戏肉和上述各种设定及艺术设计统整于导演的不急不徐中带点轻松诙谐的叙事风格下,产生了一种「荒诞优雅」的魅力。

《宠儿》为欲望争宠,因沉沦失宠

此外,本片片名《宠儿》,我觉得取得非常有意境,因为片中三大要角都希望「自已心中所欲」能变成自已的「宠儿」而去「争宠」。

对女王而言,权力是她获得情感以及心灵安定的途径,所以她才会以甘愿以王权近乎被架空的方式,去换取对年轻远方亲戚的关爱。

另由Sarah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她对女王是有感情的,然而相较于前者较不纯粹,是属于「情感与权欲交织」的状态。至于公爵夫人,权力才是唯一重点,毕竟她都说了“I am always on my side ”。

《宠儿》为欲望争宠,因沉沦失宠

殊不知,既然是「宠」,那是一种「被恩赐」之物,所以很大程度上,不是操之在已。所以,每个人都以为可以将「心中所欲」收为自已的「宠儿」,结果被沦「心中所欲」的「宠儿」,甚至是「宠物」。

即便最后相对之下勉强算是赢家的女王,也只能透过权力拿些许主导权以维持仅存的虚幻尊严,内心最纯粹的渴求早已成如雾似电的梦幻泡影。所以,从另方面来看,这三个人都说是「失宠」的(因人性脆弱而失去对所求的掌握)。

权力和情欲交识的人性脆弱不但是造就了前面提到的心机宫斗的精彩戏码,其所产生的深层凄凉感更构成了《宠儿》黑色荒诞的既讽刺又悲哀的本质。

《宠儿》为欲望争宠,因沉沦失宠

总而言之,《宠儿》在不急不徐带点轻松诙谐的调性中,呈现出「为权力心机交锋」的精彩戏码,更将蕴含其中的「为欲望争宠,因沉沦失宠」的黑色荒诞刻划得入木三分。

此外,还是不得不说一下「三个女人一台戏」这话果真不假,本片前述各种荒谬又精彩的好戏,若无本片三大女角的精湛演出,效果可能得大打折扣。据此,演技、剧情和导演的协和共振打造了《真宠》的灵魂,也成就了本片的可看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