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海玩的蘑菇旅行,转而拥抱云地接,合体后如何讲出更好的故事

近期,云地接宣布全资收购蘑菇旅行,这一交易案在业内引起了诸多注意与猜想。尽管交易双方对细节并未作过多披露,但还是有业者对其作出了自己的推测:

蘑菇旅行最终并入云地接,或许和此前与海玩传说中的那场“合体”受阻有关:有说法表示,海玩对蘑菇旅行造成了某种拖累,导致其后续融资不顺。

另外,蘑菇旅行与道旅、好巧等竞对相比,在体量上似乎优势不大,且酒店B2B业务本身盈利能力也有着较弱的特点——这样看来,蘑菇选择与云地接合并,不乏有为自己找到更好前景的目的。而对于云地接而言,收掉蘑菇对自己品类的扩充,也有诸多助力之处。

实际上,此次收购的关注点,不只是标的、价格。结合收购背景来看,皇包车旅行与云地接分属北京纯粹旅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纯粹旅行”)旗下2C与2B品牌,后者已从前者拆离,成为独立事业部。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3月,皇包车旅行宣布完成C轮融资,彼时,云地接也完成了一轮独立融资。

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蘑菇旅行并入云地接后,双方将怎样协同?此次收购对于看重定制游市场,以司导为核心、在目的地构建一站式资源池的纯粹旅行,意味着什么?为此,TBO采访了云地接CEO盖书华与蘑菇旅行CEO(现纯粹旅行CSO)张海军。

临门一脚,“甩”掉海玩

TBO:您能否介绍下此次云地接全资收购蘑菇旅行的细节?

盖书华:我们将蘑菇旅行的整个资产接入进来。至于交易金额,以及今年云地接是否进行过一轮独立融资,我们不方便透露。

张海军:交易以现金+股权形式完成(蘑菇的股东会持有纯粹旅行的股份)。此前我跟纯粹旅行创始人孟雷聊,有这个意向,大概是在五六个月前。由于双方都有投资人,收购比较复杂,就一直在谈。

TBO:有业者提到,蘑菇旅行曾与海玩“合体”,请问这是否属实?云地接此次的收购标的,是否包含海玩?

盖书华:与海玩无关,收购标的是蘑菇旅行的业务及整个团队。据我了解,蘑菇旅行与海玩有一段时间“走在一起”,但后来,蘑菇旅行应该是从那个体系中独立出来了。

张海军:蘑菇旅行有四十多人,全部过来了。至于蘑菇旅行与海玩,我们确实在2017年年中开始与海玩谈并购,而且已经谈到了非常实质性的阶段——所有商务调整完、合同也都出来了,但基于多种原因,我们最终在2017年第四季度放弃了交易。

甩掉海玩的蘑菇旅行,转而拥抱云地接,合体后如何讲出更好的故事

TBO: 选择并购海玩又放弃交易的原因是什么?资料显示,海玩曾获由红杉资本领投的A轮投资,及其跟投的B轮融资;而红杉资本又是皇包车旅行C轮融资的领投方。请问最终交易是否受到了资方影响?

张海军:并购海玩是由我发起并推动的。我认为未来业务需要多品类的发展,并拥有相应的供应链,所以就在想如何将酒店、车和碎片资源,持续整合到一起。而海玩显然属于其中一个品类(碎片),考虑到当时它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估值可能相对低很多,就想把它收购进来。

但2017年第四季度,我们还是决定先放一放碎片,把车做起来。因为在我们看来,出境游最重要的两个品类是酒店和用车。

而大交通(机票)由于很标准化、很难有弹性和利润,所以重要性不高。另外,碎片资源由于非标化严重、在线化差、复杂、集中管理难、运营成本高,而且难赚钱,比如餐馆、门票都是一个独立对象,你对接它就很费力。

第一优先级:车导+酒店

TBO:蘑菇旅行于2015年创立,于同年第四季度完成了一笔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而此后并无融资。考虑到酒店B2B在分销时,会将供应商价格做少部分加价,盈利能力尚佳,而蘑菇旅行也曾表示,自身并未想清楚如何收费,请问此次被收购是否迫于资金压力?

甩掉海玩的蘑菇旅行,转而拥抱云地接,合体后如何讲出更好的故事

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张海军:我们的资金需求并不那么大,因为酒店业务并不烧钱,且投入不大,因为只有40-50人,投入主要在研发成本上。若除去研发成本,我们在运营层面,每个月都是盈利的。

实际上,2015年10月我们才开始做这家公司,2016年年中把系统搭好,开始到市场跑业务,2017年算作业务整年。直至此次收购,我们账面上还有很多资金。

TBO:有无资金考虑?

张海军:确实有,毕竟我们融资在很早期,而对方公司已经到了C轮。借助资金规模,我们可以快速打开市场。但首要原因是,我们对终局的判断。

酒店B2B对旅行社仅仅是个采购渠道,如果我提供接口或者SAAS系统,他们采购完酒店就完了,价值很小,所以要有跨品类的供应链能力,以及即时响应、灵活组合的能力。

甩掉海玩的蘑菇旅行,转而拥抱云地接,合体后如何讲出更好的故事

TBO:据多位业者观察,蘑菇旅行的量并不大。云地接如何看待此次收购的核心原因?

盖书华:核心不是看蘑菇旅行此前的商户存量和业务层面,因为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较大优势(司导)。选蘑菇旅行是因为它的优势是做酒店这件事。我们希望帮同业首先在这两大领域降低定制游门槛,这反映在成本与效率上。

实际上,云地接在2017年5月就上线了酒店板块,投入了少量技术资源,也看到了这块业务有较快增速。

“较劲”与协同

TBO:司导与酒店业务能否互相支持?您认为这是否是高频带低频的业务?未来有无动态打包资源提供,促进分销?

盖书华:短期内双向客户可以cross。不存在高频带低频的情况。

张海军:相较于打包产品,我们目前更看重单品类的供应链搭建,能否保证库存、服务、价格。至于如何实现1+1>2是下一步的事。

TBO:那么未来这两块业务如何提升?据悉,云地接于2017年10月从皇包车旅行拆离,成为独立BU(事业部),有独立于皇包车旅行的团队聚焦B端业务。分拆原因是什么?如何保证双方在资源端不打架?

盖书华:分拆主要有几点原因,比如1)2C与2B的业务流程、服务模型不同。皇包车更多是解决交通履约以及行程定制、咨询(怎么玩)甚至代订问题,而云地接不同,因为有旅行社OP已经做好了行程规划与预订。两个品牌如果不完全拆解,会存在问题;2)避免因服务C与B,出现与旅行社抢客的情况。

从资源端看,在拆分前,云地接的司导是从皇包车司导库中提炼的。但两方司导设定的画像并不一致,云地接更偏标准化,为B端提供标准产品,所以我们后续会把司导分为金牌司导、认证司导、认证司机等几层。

目前中文司兼导的供应资源,是可以满足业务需求的,但我们与皇包车旅行确实存在竞争关系,比如库存与价格——我们会在库存上做锁定,以此隔离头部资源;也会基于服务定价,不会彼此压价。

甩掉海玩的蘑菇旅行,转而拥抱云地接,合体后如何讲出更好的故事

TBO:但这并不容易把控,不排除司导因低价等原因多接单、换人换车,以及诱导消费的可能性。

盖书华:一方面,用户大部分需求,在行前已经买过单了,他们在行中接受诱导消费的场景并不多。

另一方面,我们不会是完全低价、打价格战,促使司导转向其他服务获利。一般而言,云地接的定价逻辑是1)目的地公共交通的价格水平;2)服务主体刨除车辆运营费、保险等成本的收入标准;3)市场同类产品的外售价。从另一个角度看,云地接的司导订单可以为同业客户带来15%-20%的成本节约。这存在合理性,我们没有做太低价的行为。

此外,针对这类场景,我们也有严格制度管控,比如司导不能做品牌露出、切客、引导消费等等。一旦有类似情况出现,客人很有可能去找旅行社。

TBO:就酒店这块业务,你们如何提升库存与价格优势?是否会触及包房生意?

张海军:我们目前不做包房,不会像GTB等等做直签。在资源方面,更多会依据旅行社的总体需求来做。如果需求太少,我们可能不会触及。

至于呈现的价格,它受采购规模、与供应商协同以及技术等三方面因素影响。我们会承诺更高的交易规模、预付押金,获得更优价格。另外,通过数据引擎,旅行社可以看到动态低价、实时库存。

TBO:分销方面,酒店B2B本身存在群体(做小包团、自由行的中小旅行社)局限,而且你们也会面对道旅、好巧等公司的竞争,未来如何拓展渠道、提升实际交易、避免沦为查询工具?

盖书华:目前我们的商拓团队在全国超过十个城市有落地,将近一百人做BD。

张海军:未来,国内酒店B2B或许是我们的供应商,因为他们在包房、直签酒店。我们目前与数万家中小企业达成合作,也会无差别覆盖更多旅行社,而且希望非旅游从业者,如高尔夫俱乐部、妈妈帮等,也能依托这些资源提供旅行服务。

甩掉海玩的蘑菇旅行,转而拥抱云地接,合体后如何讲出更好的故事

“隐忧”?

TBO:目前,实际交易订单有多少?针对业内提出的“存在刷单、烧钱补贴冲流水等”可能性,云地接作何回应?

盖书华:云地接业务从2016年5月开始做,今年Q1整体业务(四大板块)同比增长300%左右。我们目前没有做补贴和刷单,因为这不能提升整体业务的估值。但不排除在业务层面上,存在个体刷单的场景。对此,我们内部有严格的“高压线”。

张海军:蘑菇旅行目前的酒店预定规模,不方便透露。

TBO:云地接定位是全球司导、酒店、门票、用餐一站式直采平台,整体业务推进是否比较难?

盖书华:这四个品类包含用户到目的地之后的吃喝玩乐购的需求,有些碎片化资源,比如商超、购物等都在里面。我们聚焦目的地资源整合,需要非常深度的落地。这很累,节奏也慢。

比如云地接从2017年下半年上线餐厅,目前在线销售的也只有日本餐厅,这要逐一签约、审核。其他品类也要把控好供应链,保证品质。

另外,我们也希望旅行社做定制游或单团,在一站式采购中出现任何问题,通过我们的一个人帮其解决,提升沟通效率。

TBO:如何盈利?

盖书华:规模化将带来毛利的提升。在我们看来,用户对酒店与司导的消费额大概是2.5:1,酒店发展可能更快,但毛利更高的肯定是非标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