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呢,从一位二逼青年说起。

二逼的名字叫赵咨(听起来有点像屌丝)。

要说孝敬老妈,古人的做法甩我们几条街!

赵咨老爸死的早,是单亲家庭,所以他对老妈特孝顺。

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相当孝顺!

有一天晚上,他老妈正在睡觉,一群强盗来家里抢劫,赵咨亲自去门口迎接强盗。

(这下知道为啥叫他二逼了吧)

要说孝敬老妈,古人的做法甩我们几条街!

以下场景可以脑补一下:

赵咨:大哥,欢迎来我家抢劫!

强盗:(愣了)嗯?这特么神马情况?

赵咨:大哥要啥都好说,只是我有俩条件。

强盗:(大眼瞪小眼)啥条件?

赵咨:一、我妈在睡觉,别惊醒她。二、给她留点粮食和衣服,其他东西随便拿!你看行不?

强盗:……(懵逼了,头一次碰见这样的主!)

赵咨:大哥还犹豫啥,赶紧拿呗,快点吧!

强盗:(噗通跪下了)sorry,你太特么孝顺了,我们走错门了行不!

这群强盗转身就跑。

赵咨此时二逼附体,竟然拿着衣服和钱就去追:大哥,别不好意思拿,我给你们送来了!

这个故事来自一本很牛逼的书——《后汉书》

要说孝敬老妈,古人的做法甩我们几条街!

这个故事今天看起来很好笑,在当时却被媒体广泛报道,很多人为赵咨点赞,一些大V开始关注他,粉丝量蹭蹭往上涨。

原因在于:赵咨是个大孝子。

2、

还有一个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叫陆绩的孩子,从小聪明过人,学什么都是so easy,而且知书达理。

6岁那年,陆绩跟着老爸去袁术家串门儿。袁术看他很卡哇伊,拿出橘子招待他。

陆绩舍不得全部吃完,往怀里藏了3个。

临行告辞,躬身施礼时橘子落地。

袁术问:“陆郎来做客怎么还藏着橘子?”

陆绩跪地回答:“我想拿回去给我妈尝尝。”

袁术感叹:这么小却这么孝顺,这孩子简直要逆天啊啊啊!

要说孝敬老妈,古人的做法甩我们几条街!

这个“怀橘遗亲”的故事,被元代郭居敬收录在官方媒体《二十四孝》里面。

陆绩后来做了官,成了有名的天文学家,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3、

发现了吗?以上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汉代。

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

二十四孝里面的故事,有一大半都发生在汉代和魏晋时期。

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又十分推崇孝。

要说孝敬老妈,古人的做法甩我们几条街!

所以,汉代一直推行的是:以孝治天下。

不但皇帝全号里加“孝”字(就像微博加了V),如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

而且选拔官员要求一孝二廉,故名孝廉。

意思是在家孝敬父母,不坑爹;在外要为人清廉,不腐败。

哪怕你是学渣,只要孝顺双亲,人品过得去,都有可能混顶乌纱帽戴戴。

要说孝敬老妈,古人的做法甩我们几条街!

两汉时期,很多大V都出身于孝廉,比如曹操、袁术、刘弘(刘备的老爸)。

那个时候,“孝”是大V们的“标配”。

因此,《三国演义》里面,牛逼的人物一出场,简历中往往少不了四个字“事母至孝”。

举个栗子吧——

《三国演义》第1回:玄德幼孤,事母至孝。

意思是,刘备小时候是个单亲家庭,对待母亲极其孝顺。

第29回,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时说: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

鲁肃又推荐一人:此人博学多才,事母至孝;覆姓诸葛,名瑾,字子瑜,琅琊南阳人也。

第93回,姜维出场,有人评价他: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

……

看来啊,当时求职,“事母至孝”是打动资深HR的一大法宝。

如果不孝顺父母,恐怕工作都不好找,更别说当官了!

4、

孝是对血脉的认同,是对亲情的回馈,是对亲人的感恩和报答,

是人性中最闪亮最温暖的一部分!

历朝历代,人们对孝子都会报以敬佩的目光。

羊跪乳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时过境迁,“孝”突破了时代的藩篱,有了更广泛更深远的含义。

不再是局限于升官发财光耀门楣,

不再局限于给爸妈买好吃的好玩的,

不再局限于帮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

其实,你还可以给缺牙的父母种颗牙,

然后,带着他们四处旅游,

陪他们一起度过健康幸福的晚年。

母亲节来了,尽孝不能等,

给父母种牙,带给他们最直接最温暖的幸福吧!

要说孝敬老妈,古人的做法甩我们几条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