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阴有家日系风老秤店,店主今年已经91岁了……

在电子秤无缝不入的年代,

老式的秤杆早已离我们远去

制秤这一老行当已日薄西山,

将要进入历史博物馆,

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

江阴百年老秤铺

而在江阴的百年老街——西石桥老街,却有一家老秤铺。

虽为老秤铺,但门面却一点也不“老”,白墙黑瓦,通透的玻璃,简洁大方的门面。

走进店铺,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日系风,走过路过你绝不会错过。

店主刘世英,是一位做秤的老手艺人,今年已经91岁高龄,至今坚守着这间卖秤的小铺子。

木制秤是老刘家三代传承的手艺,这间秤铺在西石老街已经很多年了,今天还保持旧时前店后屋的格局。

▲其实这间已经有着百年历史的秤铺也曾沧桑过。

改造前

老人的孙子刘铁与上海东方卫视一档旧屋改造的节目——《美好生活家》节目组联系后,才有了改造后高颜值的店铺。

虽然时代变迁,

店铺也焕然一新,

但做秤的工序一道没变,

做人的道理依然秉持。

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

70多年,刘世英已经做了十几万把杆秤。

在那个家家户户都有杆秤的时代,刘世英做的秤遍布江阴各个地区,甚至还会有常州人也来找他做秤。他做的杆秤,轻的可以称10多斤,最重的可以称300多斤。

15岁时候,就去上海学了这门手艺,那个时候度量活是个不错的工作。

90多岁的刘老低头坐在店铺门口,一身白汗衫,老花镜滑落下来。他正给一根细小的秤杆打孔,“哆哆”的声响,清脆细小。

每一把杆秤,都有100多道工序。尽管现在由于材料大多已可机制,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码等工序,要制作一把精确的杆秤,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

刘世英说,这些工序全凭手工,需要一气呵成,手脚稍快的也需要20分钟,每一道步骤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

“做秤先做人”

对于刘老来说,做了一辈子的秤,秤的理念——公平正义良心,早已深入其心。

最让刘世英自豪的是,70多年来,他卖出的秤没有一杆是偏“星”不准的。“秤代表着公道,我的秤不能不准。”坚持“做良心好秤”,严把每道工序关,就算顾客付再多的钱,刘世英也从不做短斤缺两的秤。

做生意要讲良心,怎么能在秤上做小动作呢。

记者采访刘老的期间,来了一位修秤的客人。他是这里的常客,“刘老爷子的称修得好,价格公道。”

在店铺的一幅画上,刘老写着一句话: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

70余载:最后的制秤人

在刘世英桌上,摆放着许多制秤工具,这些都是刘世英自己制作,已经跟随了他60多年。

刘老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杆秤的生意很好,每天能卖出四五把杆秤,经常需要加班。

然而当电子秤开始流行起来后,杆秤的生意便江河日下。目前,刘老的杆秤店一年也只能卖出去两三把秤,多时是无人问津。

原本从事制作和销售木杆秤的手艺人也陆续改行,刘老还执着地坚守自己不足8平方米的小店。

“我不关店,有人要过来修,有人结婚、搬迁也需要秤讨个好兆头。”

见证了人间喜庆与吉祥的这家老秤店,

经历了百年修磨,

与民便利,与百姓结下深厚情谊,

8平方米的空间写满光阴的故事,

那个精益求精的年代,

会永远留在人们心里。

记者:汪奇卉、华镇德

编辑:蒋唯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