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停顿更不会倒退 金融业继续推进对外开放

2018年以来,我国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措施密集出台。目前,大部分措施均已落地。不可忽视的是,国际环境的变化,致使当下金融业对外开放面临诸多复杂因素。另外,如何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控制金融失衡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成为改革开放新阶段下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近日在京举办的“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一行两会相关负责人、金融机构负责人、学者专家代表就上述话题发表了各自看法。

在当天的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除了金融对外开放措施基本落实到位外,人民银行先后推出开放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的准入条件,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外资机构进入中国的市场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性进展。债券市场的双向开放稳步推进,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

可以看到,随着近两年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入驻中国市场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多了。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共有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215家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了41家外资银行法人机构、115家外资银行分行和153家代表处,外资银行的营业机构已经达到982家。同时,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了59家外资保险机构和14家外资保险中介机构,下设分支机构达到1800多家。共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了132家代表处。

资本市场开放脚步同样加快,就在5月25日,富时罗素宣布自6月起开启第一批A股纳入富时全球股票指数,首批1097只A股入选,预计合计流入100亿美元被动资金。5月28日收盘后,MSCI将现有A股的纳入因子从5%提高至10%。

当前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贸易体制机制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西方主要国家逆全球化态势愈演愈烈,新形势下的金融开放面临着新的方向定位和路径选择。有声音提出,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否要继续推进?

事实上,在日前的一次论坛中,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书面致辞强调,金融业开放是大势所趋,不会停顿,更不会倒退。而这也是“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透露出的一大主旨。

“在当前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依然比较疲弱的情况下,如果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继续维持的话,我们判断全球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面对这些难题,更要从改革和开放领域去破局。

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表示:“要以二次‘入世’的姿态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有更加主动的共享意识,高水平开放必须打破保护主义的壁垒,摒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以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的心态,打造互利共赢的生态圈,只有以共享的心态和大格局,才能把我们的朋友圈不断做大,使开放聚人气、添活力。”

不仅是“破局”的需要,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业开放的空间依然很大,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行业竞争力也有待加强——外资占中国A股市场的比重只有2%,占中国债券市场的比重也只有2.9%,外资银行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的比重为1.6%,外资保险公司占比为5.8%。

“把门开得开、开得大,还要确保金融安全稳定。”值得关注的是,金融开放并不是一开了之,伴随着更多外资主体进入,监管也需要相应调整,防风险内涵也需丰富。

银保监会办公厅主任、首席风险官肖远企认为,外资参与对于丰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渠道、方式、范围,改善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外资所带来的短期和长期风险以及可能面临的金融失衡,也需要关注。

肖远企表示,外资活跃度如何把握,既要尊重规律以及服务体系的需求,同时,也要做到能够防范、控制好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形成一个金融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融资体系,还需要我们共同探索。”

科学且相匹配的监管,无疑是发展和防风险的重要基础。对此,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认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管的制度建设。在减少机构准入数量限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审慎性监管,确保引入机构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良好的风控能力和充足的资本实力。王兆星强调,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同时学习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监管实践,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确保监管能力与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

而刘桂平也对此谈到,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经营管理水平以风险管理能力为边界,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防控风险的要求更高,要全面地提升主动管理风险的能力,不断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合规意识,筑牢风险控制的底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业继续保持对外开放力度不减

我国金融业为何需要对外开放?

建设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开放来促进自身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放,能够使中国金融市场的市场主体更加丰富,金融产品更加多元,市场活力也将进一步激发。同时,实践表明,金融业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狼来了”。外资进入中国的几十年间,国内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机制、风险管理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显著提升,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不断崛起。

在宣布新一轮开放政策后,我国金融业各项开放措施陆续落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表达了在华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投资的意愿,并已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提出了准入申请,各方积极性很高。开放合作,是契合各方意愿的举措。

为何在内外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对外开放力度不减?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表示,金融业开放是大势所趋,不会停顿,更不会倒退,未来开放的空间还很大。特别欢迎那些拥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信用记录,在风险管控、信用评级、消费金融、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机构进入中国,丰富市场主体,创新金融产品,激发市场活力。事实上,这也是监管层及金融机构的共同心声。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确定性与压力随之而来。对于中国来说,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开放,意味着以更主动的姿态吸收世界经验;开放,意味着我国金融业能在学习中更好地扬长避短;开放,意味着在部分国家逆全球化而行之时,我们选择继续走合作共赢的道路。

此外,要更好发挥金融三大职能——有效配置资源;管理风险;提供金融服务,服务于居民和企业——也决定了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对外对内开放。

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和重要支撑,中国金融业在打造开放高地方面的成绩举世瞩目。

继去年推出15条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后,今年5月初,银保监会又公布了12条新措施。一些新设外资机构获得批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按程序修订,中国正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路线图全面推进对外开放。除了银行业保险业之外,郭树清表示,还将加大证券业基金业的对外开放,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外资占A股市场市值的比重只有2%。如果国际金融资本投资中国股市的比重能够占到A股市场市值的5%,不仅能为中国股市带来巨大的资金增量,也能改变目前以散户为主的交易者结构,从而降低市场波动的幅度。此外,目前国际金融资本占中国债券市场的比重也只有2.9%,外资银行资产占国内全部商业银行的比重为1.6%,外资保险公司占国内保险市场的比重为5.8%……这些数据与国际金融资本对于中国市场的渴望是不相称的,这也意味着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金融业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化的新阶段,面临许多新机遇、新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开放,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是审慎且高质量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表示,金融业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但开放过程可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具体来看,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制度建设以匹配开放程度,也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警惕境外资金的大进大出和“热钱”炒作,使中国的金融开放之路走得更加稳健。

信息转载于:金融时报

●审 核:孔德梅

●编 辑:9妹

●运 营:海西州银行业协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