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账户时刻在影响着你的收入、消费和储蓄

文/AllenHai 昂道金融

你知道吗?除了你的现金账户和储蓄账户、证券账户,还有一类账户在时刻影响着你的消费、储蓄和收入。

让我们来做一个试验。

假设这周日你要去电影院看电影,你买了60元的电影票,结果到电影院,你发现票丢了,那你是还坚持看呢还是干脆不看了?

另一种情况,依然是准备去看电影,票价60元,结果当你买票时,发现自己把钱丢了。那要看电影,你还得拿出60元来,此时你是买还是不买?

请记住你的答案。

让我们再想一个场景,或者你已经经历过这个场景了。这个月你的业绩较好,在发工资的时候,领导另给你发了一笔奖金。这边奖金你计划如何处理呢?是请朋友聚聚吃一顿还是像往常一样存到储蓄卡里?

再来一个:你参加当当年中活动,它给了你一张3个月内必须使用的200元现金券,过期失效。结果你忙着忙着把它给忘记了。问:你会后悔没把他花出去吗?如何和你丢了200元现金相比,你觉得哪个更让你心痛。

为什么,你丢了电影票就不心痛,丢了钱就不想看电影?要知道,它们都是 60元啊!

为什么你宁愿把这奖金花出去也不存起来?难道奖金就不是收入的一部分了吗?

为什么你200元的现金券失效后你感觉寥寥,丢了200元的现金就痛苦不跌?它们的价值都是200元呀!

面对同样价值的货币金钱,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这就是你的“心理账户”在作怪。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

心理账户大多分三大类:财富的消费、储存和收入。比如,消费心理账户,人们会倾向于把基本生活消费和享乐休闲或奢侈消费分开。在存储方面,人们的心理账户会依据财富支出的不同倾向划分,分为当前资产账户(如现金和活期存折)、当前财富(如股票和债券)账户、住房公积金和未来收入这四类账户。甚至更详细一些的,人们的心理账户会区分为赠礼、偶然所得、彩票、工作奖金、归还的欠款、销售收入和遗产七个类别。

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会下意识将你的资金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比如,奖金账户和工资账户、股息账户、债券、股票收益账户和本金账户。你是不是用奖金和投资收益得来的钱花的特爽利,而工资和投资本金花费时就掂量再三。你是不是拿信用卡消费很爽利,拿现金就比较犯难?

其实,在理性投资者和经济头脑人看来,货币是可替换物。10000元的股息和10000元的资本同样都是金灿灿的钱,他们对这两者一视同仁。但普通投资者或大众往往会忽视货币的可替换性,因而对钱的不同存在形式区别对待,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拿捏。

我们认为收入大可放心花,很自然地把股息、利息和工资用来付房租、买东西、看电影。但若要我们动用资本,卖掉股票或债券来付房租、买东西、看电影,我们就很不情愿。在商场,礼品卡(代金券)可以和现金一样使用,若经常光顾某商场,那他家的礼品卡几乎就可以看做现金。但是,我们用收到的礼品卡购物时,最后的消费金额往往会超出卡的面值。相反,如果收到的礼物是现金,我们就会收起使用礼品卡的那股豪爽的劲头,有节制地使用礼金。此外,我们若要买下颇为心仪的奢侈品,往往会选择用礼品卡支付,若买的是琐碎的生活用品,则通常选择现金支付。

这就是在执行“不动用资本法则”。即把股票分红和债券利息放置于“收入”这个心理账户中,把股票和债券本身放置在“资本”这个心理账户中,从而区别对待两个账户。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你的投资不是“钱生钱生钱”,是“鸡生蛋,你吃蛋”,永远也无法通过投资积累获得财务自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