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年1月26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逝世,享年85岁。

提起陆游,或许都会想到那首《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的临终诗。一个八十五岁的老人已经明白万事皆空的道理,但是他还有未了的遗憾。

是啊,中原还没有收复。这是陆游一生最大的遗憾。他为此力争过、呐喊过、希冀过,也因此一生仕途坎坷,遭受谗言。

陆游,是传统的中国士大夫,儒家思想刻在他的骨子里。不能完成事功,只得退而求其次做文章。诗、文、词,他皆善。

当然,写得最好的、最多的还是他的诗。《剑南诗稿》存诗近万首,各种风格兼有。我非常喜欢他的诗,在我心中,他是宋朝最好的诗人。

似太白,因为情感;似工部,因为内容。他有诗仙、诗圣的影子,却自成一家,这是放翁的魅力。

放翁二字,非褒义词。陆游本性豪迈,不拘小节(曾抓住皇帝的龙袍,逼着天子答应北伐)。因抗金无望,仕途受挫,常借酒消愁,放浪形骸。

主和派曾讥其“不拘礼法”、“颓放”。淳熙三年,被谪下放,故索性自号“放翁”,以示不屑。

放翁虽外表不羁,但内心始终心怀天下,梦中常身在沙场,为国效力。“爱国主义”,总是与陆游诗歌捆绑在一起。

从正面看,英雄气概、为国献身,诗人热血豪情,可叹可敬。从负面看,有时候也会显得“书生意气”。北伐,是军事战略问题,从高层次来看,是政治事件。

陆游,一介书生,是文人、史家、书家,但历史没能证明他是否有军事才能。同样,他亦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与其说放翁是“爱国主义”诗人,倒不如说他是“性情诗人”。

南宋之际,能有陆游这样的文人,实在是太难得了。放翁看不起词,晚年曾为自己作词感到羞愧。但他笔下的《钗头凤》,却成为千古绝唱。这正得益于他是一位性情诗人,一旦下笔,必付之深情。

陆游的不完美:事业未成,爱情成空

除却抗金,最让陆游挂念的便是那一段遗憾的爱情了。表妹唐婉,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然不得母喜,终被逐家门,尔后多年未见。

不料,沈园意外重逢。千山万水,这一别却成永别。陆游无法忘记唐婉,晚年曾多次前往沈园。物是人非,表妹已殁;苍颜白发,自己也老了。

《沈园二首》,是陆游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所作。面对已故的爱人,诗人流露出最真实的感情。二首绝句,共五十六字,读罢,潸然落泪。抄录如下: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前一首,写相思。诗人还记得当日沈园重逢时的场景。如今沈园变了,徒剩一座伤心小桥。“曾是惊鸿照影来”,太美了,也太心痛了,容不得翻译,也无法解释。

后一首,写悼亡。“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料想自己,行将就木之年。会稽山下,一抔黄土,然思念不变,爱亦不变。

两首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景,是灰色的。由景生情,寓情于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

爱久弥深。八十四岁那年,放翁作了一首《春游》,诗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次年,诗人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沈园我曾去过,然已不似当年的样子。还记得放翁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这就是陆游的一生。他有两大遗憾,爱情和事业。对于一个男人,或许他认为自己是失败的。没有完美的人,陆游也是不完美的。

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三册》

文/ 负晚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