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13世纪由成吉思汗创建,战术灵活、智勇兼备,横扫亚欧大陆。到了清朝,蒙古骑兵助力清朝打天下,仍然是不容小觑的队伍,然而有一场战争,被称作是蒙古骑兵的悲壮挽歌,这就是著名的通州八里桥之战。

为何通州八里桥之战,成为蒙古骑兵的悲壮挽歌

通州八里桥之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蒙古骑兵对阵英法联军。

当是清兵带头儿的是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他是成吉思汗的昆弟哈布图哈斯尔的后裔,是当时叱咤风云的名将。1860年8月天津大沽失陷,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部队从天津撤防退到通州八里桥一带,准备与英法联军激战一场。

开战前,清兵人数三万九千多人,其中包括蒙古马队一万人,而英法联军有一万八千多人。单单从数字比较,明显是清军占据优势,然而这场大战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冷兵器部队与火器部队的较量。

为何通州八里桥之战,成为蒙古骑兵的悲壮挽歌

1860年9月,双方在八里桥开战,其中彪悍的蒙古马队以及不怕死的蒙古勇士们,向敌阵勇猛冲锋。但是他们面对不是13世纪的欧洲人,而是杀伤性极强的新式枪炮。以血肉这躯去迎战铁铸的大炮,结果可想而知,三万九千人的清军伤亡过半,伏尸遍野。僧格林沁的皇家大旗,也落入了胜利者的手中。

再看英法联军这里的伤亡人数,竟然仅有10人左右。

这场战争让英法联军很是得意,还有个法国人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远征记》,远征远征,话里话外均透着得意,似在宣告这不是打仗,而是武装游行。

为何通州八里桥之战,成为蒙古骑兵的悲壮挽歌

虽然有些得意忘形,但是这个法国人对于蒙古骑兵的勇敢,也如实作了记录:“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于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在炮火中倒下了。”

在战争开始时,清军的确靠着骑兵的勇敢突破了防线,但英法联军立即改变了策略,不仅用上了开花弹,而且还让步兵呈现出空心方阵,据说这是经历拿破仑战争总结而改造的方阵列队,专门用来对抗骑兵。

法国德里松伯爵在他的书《翻译官手记》中记录:“我们的炮弹造成了成批的杀伤。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

为何通州八里桥之战,成为蒙古骑兵的悲壮挽歌

通州八里桥之战中,英法联军作为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军队,从欧洲火药桶以及一系列殖民地战争中锤炼出来,从战术组织、训练水平、武器装备等方面,对于冷兵器军队是一种全方位碾压,这是两个时代的战争,而蒙古骑兵最后的英勇,也成为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挽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