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质疑我都异常揪心

每次都想把那些令人兴奋的信息

向大家娓娓道来

可是我不能

而大师兄何小鹏却放得很开

索性在王洪浩先生和一苒先生对他的访问中

把外界对小鹏汽车的质疑

通通回答了一遍

为什么叫小鹏汽车?

何小鹏:开始叫橙子汽车,没拿下商标。又选了两个也注册不下来,后来准备去买,但开价很贵。最后,夏珩选了几个新商标去试,小鹏汽车排在候选名单的后面。当时我太太是反对的,我当时的决定很难用对错评价。我说投资人要帮忙不添乱,你们可以用我名字,但应该优先用另两个商标。结果“小鹏”这个商标注册下来了。

小鹏的实力很多隐藏在下面,没有展现出来?

何小鹏:我不愿夸大我们,最近小鹏内部有些争议:我们公布的参数比真实参数要低,内部员工有意见。我们把这个调校得那么好,为什么不往高去讲?但我觉得从市场角度来看,过了国家公告我再去用,不过公告的内部测试结果我不去用。互联网的方式前面用巧劲做品牌,探索新品牌的创造方式,一旦规模大了再放大,后劲会很猛。

小鹏把有限的钱投在哪?如何形成品牌、产品的差异化?

何小鹏:如果你重点在营销,今年看起来很风光,但那些特别夸大的数字日后总要落地。产品是1,以后总要去看你的真功夫。

每家企业的场景都一样。小鹏去年的市场费用才几百万,其它公司一个发布会高的1个多亿,小的四千多万,我们基本把钱都花在研发上。

酒香也怕巷子深,也需要做一些事情。产品是1,其它是0,但车略有不同。车的品牌是很有价值的,BBA品牌还是靠产品技术实力在长线支持。因为过去品牌的积累,不管它们出什么车公众都觉得很可靠。

我自己的选择是刚开始应该主力投研发,用巧劲把品牌、用户感知做好。我们的“道”就是要踏实、稳健,花钱也要有方法论。我们要在产品量产交付之前拉高品牌,这个时候我对自己的产品有更强的信心和了解。另外,品牌一定要跟公司的基因吻合。很多公司讲一套做一套,很多员工不信。公司基因与品牌不协同,理论上短期没有问题,但中长期会有很大的问题。我发现汽车行业不太一样,他们以销售为维度先讲得非常夸张,等你深入体验感觉差于预期,已经退不了了。如果是互联网卸载就行了,车太贵,你不可能退了不要。车企逻辑能够快速做大或做到一定规模,但是很难做强。我想做强。很多的非互联网原来跟互联网的融合就是把互联网的营销加上原来的逻辑组合到一起,这是对的,但还不够,很难做强。我们都创过一次业,我做公司很慢,上次做了13年才做到一万人。相对来说慢公司会很稳健,我觉得车要稳健才行。

是否因为资本市场比较力挺,所以不需要做一些在VC面前作秀的行为?

何小鹏:肯定有这方面的原因。我跟已有的投资人说,第一我们要稳健,这个生意是一个很多年的生意,要想快速做出很多,就有可能在一个季度到几个季度透支,这对长期有损耗、不划算。

对未来的投资人,我会告诉他们我是谁,公司为什么应该稳健成长,为什么长期有竞争力,我现在的产品竞争力来自哪,问题在什么地方,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样的。让他们能够感觉到为什么够用互联网的思维,加上传统大量整车厂的同学创造一个新的基因。

对投资人、高管、员工、媒体,我们说的都是一样的。否则当你编了一个谎言,回头需要更多的谎言去弥补。像有人把投资规模吹大,下次必须吹更大。最近有人跟我说担心新造车势力的品质不好,友商马上对媒体说他们要出一个世界品质的电动车。这是什么逻辑?第一台车,而且你也没造过车,就叫世界品质?没人敢说的。

电动汽车本身不可能建立很强的壁垒。从未来来看,我们要去拼自动驾驶、软件。自动驾驶的软件要自己做才能个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把DATA拿回来进行分析研究运营,使它形成循环。大部分整车厂不自己研发集成,拿来别人的做一点软件升级,他们实际是以bug fix为角度不是以用户体验为角度。这使得未来我们的战术非常有差异化。互联网逻辑是从产品到商业到平台到生态进化。车是工具产品,没什么优势。我们要大量投入技术,让科技产品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平台,在平台上面产生内容和新的服务、生态。硬件和软件领域是一致的,但硬件不要太多创新,学习为主;软件上做足创新做足特色形成循环。这需要几步走,今天做的就是造一台好车,让我们可以开始尝试运营数据, 把运营做得不一样。这个时候我的第二款车、第三款车会越来越super power。

后面的车型除了SUV还有什么其它车型?

何小鹏:下一个车型是B级轿车,之后每年有一款新车。下一款尺寸会大一些,动力更强,会从L2、2.5到L3,但是L3受限,开发精力有限,OTA全部做好了,每个季度升级一次,而且有很多本地化的特色。

距离最终上市和交付还有两个季度,而小鹏汽车在运营上还在持续测试验证?

何小鹏:我们在没有成熟的情况下推出了一些测试产品,是要去了解用户。比如充电站,现在建了一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数据,让系统、运营、合作都可以转起来。包括现在收预订单,付了费, 很多是不能退的。这些用户特别关心什么时候交付,怎么充电,什么时候试驾,逼迫我们提前把流程转起来。

今年会在全国开20家店,一些已经签了准备装修。这些店里面有销售、有服务。我们也会签很多合约店。最难的事是有品质地交付。今年下半年第三季度开店,第四季度更多开张。销售、管理、试驾、发票、上牌体系、金融保险体系,很多人都在运转测试这套体系。

能聊聊小鹏的车顶摄像头吗?

何小鹏:车顶摄像头是我想出来说服他们做的。基本上当时所有人都反对,供应商怎么办?防水怎么办?怎么把它连接起来?为什么产生内容?为什么会有服务和场景?今天这里面有很多我们解决了,还有一些没有完全解决好,但是我比较有信心。我经历过诺基亚摄像头的过程,所有人觉得摄像头扯。我想说的是,一旦做到了它就是个壁垒,因为它有专利。而且我有Data,每个月摄像头的功能也可以做很多升级。

如果新造车势力造出来一模一样的车,就是一个电池的搬运工,那做电动车就没有意义。我们这群人要做不同的东西,用不同的方式去组合,既要脚踏实地又要长期创新。长期创新核心一定在研发,而不是在营销。

内容节选自@王洪浩知乎专栏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