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职业需要我不停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便捷的媒介,用中国话说,没有什么不能用一顿饭解决。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放满了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妈妈特地留出来的糯米粑粑。

总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当时我十七岁。

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还有一个硕大的包袱,用背包带捆得很紧,里面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里面鼓鼓囊囊。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我妈,“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我显得很不耐烦。

▲ 远行的列车进站了

*背景图|新浪

事实上,我妈妈的担心,是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

“为什么不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地嘟囔,“听说北京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母亲是中学教师,对学生说的是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大道理,但归结到自己家里,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 北京当时的粮票

*7788.com

我母亲出生在江淮之间的六安县,大学毕业时,为了爱情,和父亲一起来到了皖东北的小县城教书。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皖北的吐槽,其中最多的是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 大别山深处六安茶谷景色

*news.cn

她总会用很长的篇幅,怀念大别山区我外公外婆家的小山村,风景有多秀丽,腊肉有多解馋,糍粑有多香甜,蔬菜的种类有多丰富,甚至连简单的用糯米面制作的饼子——糯米粑粑,都被她形容的神乎其神:

要用什么样的米和糯米搭配,泡多久,怎么磨,怎么蒸,怎么放到石碓里面舂,最后要放到冬水里保存……说起来,她如数家珍。

▲ 舂糯米粑粑

*腾讯视频

妈妈关于故乡的表白,我们习以为常。其实我去过外婆家,小村子并没有像母亲描述的那样山清水秀,外公家的房子也非常低矮,家中饭食种类更是少的可怜。

童年的我认为,淮北平原无论从地形上、气候上,还是物产上、食物上,都比大别山区好。我小学的乡土教材里,有这样一首诗:

有人说它是南方,

有人说它是北方,

南方和北方手拉手,

坐在淮河的岸上。

看看,南北适中,不冷不热,多好的地方啊。几乎我身边的所有人都告诉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maidi.me

不过,外婆的山村也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淮北平原的家里。

每年冬、夏两季,父亲都会拿着包裹单去邮电局,在高高的绿色柜台后面,有外婆定期寄来的包裹。夏天会是一种节梗很粗的茶叶瓜片,味道奇苦,但非常耐泡。

▲ 瓜片

*作者微博

冬天寄的更多,咸肉、咸鱼、腊鸭、腊鹅,还有被我母亲称作传奇的糯米粑粑

▲ 圆饼坨坨状的糯米粑粑

*douguo.com

外婆家的糯米粑粑不是我的最爱,一个个实心儿的、呆头呆脑的圆饼坨坨,比粮站供应的,用糯米做成条状的年糕,颗粒感要粗一些。

但我大妹妹在外婆家长到了五岁,她比较爱吃,我妈则更是甘之若饴。

*腾讯视频

粑粑简单蒸一蒸,立刻会变得软糯,蘸上白砂糖,可以直接吃。我妈还喜欢把粑粑切成块,放在菜汤或肉汤里煮,口感也不错。即便是用火钳夹着它,在灶膛里轻轻地烤一烤,也有奇异的谷物的香气。

每次看到孩子们吃粑粑时候,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我妈都会特别得意,并为她是一个“南方人”而深深自豪。

▲ 蘸点白糖就很好吃

*xiachufang.com

南方富庶,北方贫瘠,这是我妈的逻辑。其实,这种直觉判断大体符合事实。

翻开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农作物栽培记录可以证实,大约在春秋时期,齐国出现了两年三熟制的小麦耕种技术,这导致了山东很长时间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

▲ 农民播种小麦

*《风味人间》

物产和人口是农业社会最显性的标志,尽管秦、汉均建都长安,但关中平原的人口密度一直都不及齐鲁大地。

而自汉代以后,中国的农业GDP高点,慢慢开始向南移动,将近一千多年的时间,一直没有离开过长江三角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人的生活也就更富足一些。

▲ 富庶地区连烧饼都如此诱人

*《风味人间》

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的选择。这一年的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

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除想家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就是食欲不振。按说,广播学院食堂在北京高校里算做的不错的,我和同学们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平复我对家里食物的思念。

▲ 对家里食物的思念一直都在

*作者微博

一个人,确切的说,只有当他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家庭,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也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故乡的烙馍

*作者微博

我有一个科普作家朋友,叫土摩托,他对美食家笔下所谓的“故乡滋味”,或者“妈妈的味道”是这样解释的:

除了人在童年时代养成的味觉习惯之外,每个人的消化系统菌群都像自己的指纹一样,有着独特的组织方式。

长时间吃惯了一种或几种食物,肠道的菌群就会相对固定下来,只要遇到类似的食物,就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分解。而遇到了陌生的食物,它就会手足无措,甚至会闹情绪。

▲ 第一学期把我都给吃瘦了

*作者供图

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里,报复性吃喝了一整天,世界才逐渐安静下来。

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放满了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妈妈特地留出来的糯米粑粑。

▲ 救命的糯米粑粑

*btime.com

说到这糯米粑粑,还有一个小故事。

大学同宿舍有一位维吾尔族同学,看到我挂在床头网兜里的粑粑,几次欲言又止。终于他说,这个东西,我听说是大油做的……

其实,外婆家的粑粑是纯素的,除了米没有添加任何的东西,不过为了维护我们的友谊,我决定改变每天消灭一块粑粑的节奏。

▲ 粑粑是用纯米做的

*搜狐

与别的同学分享吧?一来不舍得,二来别人也很难理解其中的美妙。那天晚上,我买了点儿大白菜,和着方便面调料,煮了一饭盆汤,把剩下的五块粑粑全部放了进去,而且全部吃完,撑得我直翻白眼。

*《风味实验室》

至今想来,十七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它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一个叫故乡的东西,不仅从心理层面,也从生理的层面。与此同时,我开始主动尝试和接纳更加丰富的食物,要知道读大学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的。

▲ 尝试和接触更加丰富的食物 | 作者(中)

*作者供图

假如没有十七岁的远行,我现在会不会也会像我妈一样,成为一个口味界线非常清晰和狭窄的人呢?会不会是一个“故乡口味沙文主义者”?我真的说不好。

▲ 尝试更更更加丰富的食物

*作者微博

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职业需要我不停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便捷的媒介,用中国话说,没有什么不能用一顿饭解决。

为此,我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地,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顿中餐,心安理得地享用几乎所有的在地食物。

▲ “没有什么不能用一顿饭解决”

*作者供图

更难得的是,我开始从餐桌上发现,食物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慰藉肠胃的物质,它身上富集的信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即便是同一种食物,在这个地球不同的地方出现,它既会有同一性,又会有差异性,有时异曲同工,有时候又南辕北辙。

▲ 我们是不是很像?

*《风味人间》

所以我总结说,

吃百家饭,行千里路,等同于读万卷书。

食物与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勾连,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秘密一直深深吸引着我。

▲ 吃百家饭,行万里路

*《风味原产地》

就拿粑粑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糍、丸、糟、糜、堆……

即便是和粑粑性质类似的年糕,也有不同的称呼。仅在广东一地,客家人称之为,潮汕人称之为粿,而粤西人则叫它,这一切,是多么有趣的现象。

▲ 潮汕粿品

*《风味原产地潮汕》

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开始于十七岁那年的远行。回顾这些年吃过的饭,走过的路,《风味人间》有句旁白很能代表我的感受:

人的口味就是这样,

有时像岩石般顽固,有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

*《风味人间》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胖兔辉:在客家地区出生的外省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客家人的“仙人粄”,一种黑色的凉粉,用当地一种“仙人草”熬煮加一定比例的碱水,放凉后就行成啫喱状,QQ弹弹的,本身带点甘甘的味道,放冰箱冻一冻,加点蜂蜜,夏天的午后来一碗,咕咚下肚,什么暑气都烟消云散了。还有就是每次夏天回福建老家时,总是会趁着赶集,去墟上找那种透明的、刮成一条条、加点糖水的小吃,也不知道叫什么,回家后跟小伙伴炫耀也说不清楚是什么东西,现在知道它有个好听的名字“石花”。现在网络发达,在网上什么都能买到,夏天到了,冰箱里也长期备着各种凉粉:四川的冰粉、客家的仙人粄、福建的石花、广西的龟苓膏……蜜豆、水果、干果、炼奶,蜂蜜、酸奶,太多可以加的配料了,讲到都流口水了🤤

小编:听你讲的我也流口水了🤤

@我是滕美丽:四果汤跟潮州的海石花特别像,应该是同源的糖水学生时代,妈妈做的玫瑰冰凉粉特别受欢迎,玫瑰花糖自己熬,冰粉玩了一些小技巧,熬出来的冰粉自带气泡,论颜值那是甩同行好几条街

小编:玫瑰花的味道太喜欢了~

@粒妞:潮汕的草果,清热解暑之效,带有天然的苦味,但是加入糖粉后入口后却又另一方甘与甜。一大口放进嘴里,再于唇齿间流入,真正应了那句“可以吸的果冻”

小编:可以吸的果冻太爽了好嘛!

你十七岁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故事?

哪里的大饼不卷一切?

▲点击图片观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