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专门成立7个下沉督导组,从3月底起每月下沉督导10天以上,每周召开下沉督导研判会,落实每月通报、报告和公开制度,强力推动各县(区)自觉落实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我市编制实施了《惠州市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及分工方案(2019—2020年)》,全面推进工业锅炉整治、VOC治理、柴油车淘汰、电动公交车更新等系列工作,常态化开展工地扬尘专项执法行动。

今年是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我市继续按照上级决策部署,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力,全面组织开展全市污染防治攻坚。

记者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顺利,成效初显。其中水污染防治方面,淡水河、沙河、潼湖氨氮浓度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7.3%、38.1%和33.8%;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第一季度我市空气质量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7。

 党政领导提拔、使用与环保责任落实情况直接挂钩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各级河长主动履职,定期巡河,大力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各县(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动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分别包干污染最严重、整治难度最大的支流。

“下沉督导组已向各县(区)发出问题交办单108份。”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专门成立7个下沉督导组,从3月底起每月下沉督导10天以上,每周召开下沉督导研判会,落实每月通报、报告和公开制度,强力推动各县(区)自觉落实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同时,市直有关部门加强了联动,实行水污染防治联合督导、联合约谈、联合研判、联合通报、联合报告“五个联合”工作机制;各县(区)、镇街实施“一镇一班子”“一项一计划”,落实督查“五项制度”(现场办公、下沉督导、责任公示、定期检查、定期报告制度),实行区级领导“五包责任制”。

该负责人说,为了更有力地推动工作,我市强化奖惩措施,进一步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出台了环保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明确县(区)党政领导提拔、使用与环保责任落实情况直接挂钩,地方财供人员绩效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直接挂钩。

同时,强化污染源头控制,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一律不批,对东江、西枝江沿岸、淡水河、沙河、潼湖流域实施水污染型项目限批,对定点基地外的电镀、印染等重污染项目实行行业限批,对存在突出环境问题区域实施区域限批。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立案处罚环境违法行为175宗,处罚金额2682.5万元,移送适用行政拘留案件2宗,移送涉嫌污染环境犯罪案件2宗,有力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今年新建截污管网204公里

发1号令、出台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攻坚方案、召开部署动员大会、成立下沉督导组……今年以来,我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持续加码。

根据我市水环境情况,今年重点开展淡水河、沙河、潼湖3个不达标国省考断面和吉隆河、淡澳河等2条不达标入海河流攻坚。截至目前,淡水污水处理厂已通水试运行,正在大力推进金山污水处理厂二期、马安两座污水处理厂建设,淡水河、沙河、潼湖三大流域内37条劣Ⅴ类支流中已有33条开工整治,已整治排污口959个。今年新建截污管网204公里,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23个,并全面开展市、县(区)、镇(街)、村四级河流河涌和27个黑臭水体治理。

“通过一系列的硬措施,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顺利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该负责人说,今年1~4月,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保持稳定优良,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66.7%,东江东岸和石龙北河右断面由去年同期的Ⅲ类改善为Ⅱ类。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我市编制实施了《惠州市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及分工方案(2019—2020年)》,全面推进工业锅炉整治、VOC治理、柴油车淘汰、电动公交车更新等系列工作,常态化开展工地扬尘专项执法行动。第一季度我市空气质量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7、广东省第7、珠三角第2。

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我市正在按计划推进74个行业重点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推动27个重点整治单位开展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逐步构筑土壤环境分类分级管控体系。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