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吕梁晚报

  故“纸”里的汾阳

  汾阳发现两张民国29年良民证

  “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刚过,近日,笔者在汾阳市民王先生家中看到两张民国29年(1940年)日寇侵略汾阳时期的良民证。

  说起良民证,抗日电视剧和抗日电影大家都曾看过这样的画面:被日本兵占领的县城城门口或日本兵或伪军向过往行人查看良民证,问到“你的,良民证,有没有”,如果老百姓没有则会被抓起来。为啥没有良民证会被抓起来?事情还得从1937年说起……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敌占区的日伪政权为了肃清抗日力量,实行“治安强化运动”,其中的一个措施就是发放“良民证”。良民证也是日伪政权对中国老百姓身份的一种管理制度,日本人为了占领区的统治,确定人员身份,进行了工程浩大的居民身份管理,为辖区符合条件的每一位居民发放了良民证,要求本人随身佩带,出入城卡必须接受检查,倘若没有良民证者会被认为是抗日份子,于是会出现文中开头中提到的被抓起来一事。

  良民证长啥样?各地良民证不尽相同。笔者见到的这两张良民证长约10cm,宽约8cm,布质,字为汉字繁体黑色印刷,良民证中间部分上面从右至左横印“汾阳县良民证”六字,居中部分为姓名,最下面为竖印“年龄”“性别”“住址”“门牌号”“职业”六个类别,最右面竖印编号“**字第******号”最左面竖写“中华民国**年**月**日”,空白处有毛笔书写的个人信息,上面盖有红印“汾阳县印”四字和编号。虽然历经近80年沧桑岁月,但这两张良民证依然保存完好,字迹印章清晰可见,实属不易。

  仔细阅读这两张良民证信息:“田孙氏,53岁,女,南浦村,门牌号45号,信字第13763号,中华民国29年4月1日”,“田蔚氏,50岁,女,南浦村,门牌号45号,信字第13764号,中华民国29年4月1日”。门牌号竟然一样,名字都是田*氏,很明显这俩人是有一定关系的。据王先生了解,他曾多方打听,但由于时代久远物是人非,对于45号院在哪里,田氏是谁许多人都已不知晓。

  汾阳于1938年被日寇占领,1938年——1945年,日寇的铁蹄在汾阳犯下了滔天的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许多起惨绝人寰、骇人听闻的惨案。先后有坡头村惨案日军惨杀48人,南马庄村惨案日军惨杀40人、仁岩村吃油糕惨案有12人受酷刑死于囚禁地,有41人被杀害,有87人被囚禁一至三个月后,交罚金释放,许多人释放时都是遍体鳞伤,已被折磨得不成人样,回家后大多不久便撒手人寰。

  面对日寇的侵略行径,汾阳当地百姓踊跃参军参战,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离南浦村不远的唐兴庄村的蒋三便是其中的一员。1942年7月的一天,敌人设下了一个恶毒圈套,一股日伪军偷偷地窜进唐兴庄村,控制了村中的制高点和交通要道。这天上午,蒋三骑自行车从汾阳城回唐兴庄执行任务,刚走到村口,就发现了埋伏的日伪军。蒋三回头就走,敌人在后穷追不舍,枪声四起。蒋三临危不惧,边走边打,不幸腿部中弹,只好爬进土堰下的瓜田里,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年仅30岁。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一部由马烽、西戎编写的电影《扑不灭的火焰》在汾阳开拍,影片在全国公映后,抗日英雄蒋三的故事,一下子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今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81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这两张良民证的发现是日寇侵略汾阳的又一证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到来之际,借良民证小物件,抒发心中铭记历史之情,希望每一位国人珍惜新时代幸福新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国为家再立新功。

  李勇斌

  吕梁晚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