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有唐三彩 南有邛三彩 记者探访即将开放的邛窑考古遗址公园

邛窑的创新成果“褐绿双彩”

省油灯

一号窑包龙窑

邛窑的标志,“邛三彩”

五号窑包

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与临邛古城一河之隔的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将于当天开园,成为天府文化的又一地标。开园前,成都晚报记者数次探访该遗址公园。曾担任邛窑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的黄晓枫研究员,向记者介绍了邛窑在从南北朝到两宋时期长达千年的延续中,以包容开放的胸襟,在南北文化的碰撞中,结出“褐绿双彩”“邛三彩”、省油灯等创新创造的硕果。

看点一

两宋龙窑

长达46米 至今保存有近8米的高度

在河水清澈、空气清新的南河边,与邛崃市区隔河相望,睡卧着14处窑包。如果没有经过考古发掘,在大众眼里,这些就是普通的小山包,然而,这些低缓的小山包是由古人人工堆筑而成,目的是为了烧造瓷器。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历次考古发掘揭示,这里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瓷窑中面积最大、窑包最多、保存最好、产品最丰富、烧造时间延续最长、产品行销最广、影响最大的著名民窑窑址——十方堂邛窑遗址,也是目前发现的7处邛窑窑址中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

十方堂邛窑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上个世纪30年代,曾遭到疯狂盗掘,其中被盗掘的有著名的邛三彩、省油灯。后来,经过数十年科学的考古发掘,在五号窑包还发现了唐代的建筑遗迹,以及馒头窑遗址。这处窑址到底从何时开始使用,目前仍然是一个谜。

令人惊异的是,五号窑包中的唐代排水渠,每当大雨骤至,至今仍能将遗址中的雨水排入南河。

2005年,黄晓枫主持对伫立在十方堂遗址最东端的一号窑包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条使用时间长达百年左右的两宋龙窑。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条龙窑。

十方堂遗址一号窑包是一处从唐代早期就开始生产的瓷窑窑场,一条46米长的龙窑,现在还保存着接近8米的高度,这种窑炉曾经在成都平原的瓷业生产中风行一时。在这条龙窑周围,发掘出大大小小的陶瓷作坊遗址。

5月18日之后,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将向公众展示的两处遗址,就是一号窑包和五号窑包。

看点二

“褐绿双彩”

融合南北技术 创造高难度复合彩

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内,古朴的邛窑临展馆也将在5月18日向公众开放。在展馆中,观众将一睹从南北朝到两宋时期,邛窑烧制的陶瓷。这些文物,将向观众讲述邛窑在千年历史中数次创新,也能让观众更加了解天府文化中“创新创造、优雅时尚”的特质。

在邛窑临展馆中,观众首先可以看到邛崃出土的“褐绿双彩”瓶、盏等瓷器。黄晓枫介绍,“褐绿双彩”是邛窑一次重大创新成果。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邛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龙窑烧瓷的技术在南方地区已经比较成熟,而位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邛窑,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这种成熟的技术。

邛窑烧瓷不仅采用南方的龙窑技术,还采用了北方的白色化妆土技术。施加了化妆土之后,再施白釉,胎和釉可以结合得更好,烧制的瓷器看上去更加细腻。黄晓枫认为,从一开始,位于天府成都的邛窑,在发展中,就融合了南北的先进技术进行窑业生产,并尽量克服自己胎体粗糙的缺点。

这种融汇南北、乐观包容的特质,绽放的创新创造的成果,就是发端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的邛窑独创的“褐绿双彩”技术,在经过初步烧制的白瓷胎底上,以褐色和绿色两种釉色绘画,再施一层釉,之后进行第二次烧造。两种彩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瓷器的颜色活泼而生动。

黄晓枫介绍说,“釉下褐彩”西晋的时候流行于南方,而“釉下绿彩”则来自北方,邛窑将褐色和绿色两种颜色创造性地融合于一件瓷器中。创造并驾驭这种复合彩,体现了成都工匠的创新意识与精湛技艺水平。因为相比烧造单色釉彩,烧造复合彩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在对温度的掌握、对材料的认识等方面,都对工匠有更高的要求。

看点三

“邛三彩”

色彩媲美唐三彩 而且是模印成型

明黄色的胎底,褐色与绿色交相辉映,流光溢彩的“邛三彩”,是邛窑的标志。黄晓枫介绍,“邛三彩”是邛窑的高端产品,它的特点不仅在于能与唐三彩相媲美的美丽色彩,而是大部分为模印成型。相比拉坯成型的瓷器,胎壁更薄,看起来更加轻盈。

“邛三彩”还有一个特点,器物中的支钉痕迹非常细微。支钉,是瓷器在烧造时,为了避免两件瓷器施釉后粘连在一起,而在器物之间进行间隔的小支架。邛窑的支钉,以五齿支钉为最多,也有多至十个的。邛三彩的支钉非常特别, “只有半粒米那么大”,而且只有三颗,被称为“三叉支钉”。这么小的支钉痕迹,在宋代的景德镇瓷器中才被发现,而在晚唐、五代时期,邛窑就已经使用如此细小的支钉,反映了很高的、非常细腻的工艺水平。

其实,“邛三彩”延续了邛窑“褐绿双彩”的技术,只是把白色胎底变成了黄色胎底,并吸取北方“唐三彩”利用容易控制的馒头窑进行二次烧造的技术,产生了如此绚丽的色彩效果。唐三彩多为随葬品,而邛三彩则多为日常实用品。邛窑,不断吸取外面的先进技术,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创新创造。

“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美丽而独特的邛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看点四

省油灯

天府工匠借“夹瓷碗”技术设计而成

宋代,瓷器开始追求釉色自身的美感,而非彩绘的美感。而邛窑这时则渐渐发展出乳浊釉的技术,这种月白色或天青色的极像均窑的釉色贯穿了邛窑的两宋时期。

在晚唐五代,著名的省油灯出现了,当时被陆游称为“夹瓷盏”。陆游在《陆放翁集》中提到:“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其实这种技术,与其说是邛窑的独创,不如说是借鉴,因为江浙一带有一种碗,叫做“夹瓷碗”,用于盛汤、盛菜,目的是为了用中空的结构保温,相当于现在的保温杯。而在成都,没有出现“夹瓷碗”,却出现了“省油灯”。巴蜀文化学者谭继和认为,省油灯出现在成都,有可能是由于成都人好学,读书人多。邛窑的省油灯还设计了一个小孔,可以通过小孔向中空部分注水,在油灯燃烧的时候起到降温的效果。邛窑利用“夹瓷碗”的技术设计了省油灯,再次反映了天府工匠借鉴外来技术,满足本土需求,创新创造的能力。

从考古发现可知,邛窑始烧于南朝,盛于唐、五代、北宋而衰于南宋,烧造历史之久为国内少见。虽然邛窑在宋末元初的战争中被破坏,没有延续下来,但邛窑包容、创新的精神,却在当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随着邛窑考古遗址公园的开园,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特质,将在邛窑继续传承发展。

记者 汪兰 摄影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