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声称热爱电竞,到底爱什么?

电竞走入大众视野的起点,有说是200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列为体育项目,有说是2005年李晓峰拿到WCG冠军,还有说是“国民老公”王思聪和“天王”周杰伦打的那一盘英雄联盟。

但不管是在地下求生的莽荒时期,还是现在参与人数越来越多的所谓“电竞盛世”,必须承认的是电竞并没有被主流舆论完全承认,甚至很多人对此仍抱有疑惑——去年11月的英雄联盟S7总决赛,破天荒地落到了高大上的鸟巢举行,而朋友圈里突然多出来一堆以调研名义求门票的人,包括财经记者、投行分析师甚至基金合伙人。

他们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对电竞并无过多兴趣,但难免充满好奇,为什么一个玩游戏的比赛能登上鸟巢这个“大雅之堂”,并且一票难求。

电竞粉丝或者业内人士,可能会忿忿不平地将这种想法归咎于老派的偏见,觉得电竞受欢迎那是理所当然。但另一方面,相比足球、篮球这样已是全球跨文化、跨种族共识的体育项目,电竞和他的载体游戏一起,也确实并没有很好地对外输出通俗易解的自我认证和价值观,也难怪总有可观的“沉迷游戏”声量。

正人先正己,与其总硬刚别人不理解,不如先沉下心来想想:

当我们声称热爱电竞,到底爱的是什么?

确定中的不确定

内容是竞技体育的核心,同时也是取悦观众的黑洞。而与现代商业文明的结合,基本上确保了竞技体育完成了向职业体育的转化,并且内容是以观众,而非选手为核心,这样的角度才确保了他们的长盛不衰。

作为观众,每个人都能列举出一堆自己喜欢观看某项体育比赛的理由。但归根结底,竞技体育的魅力可以总结为一个短语:“确定中的不确定性”。

“确定”是基石。不管是足球还是篮球,田径还是游泳,都必须在一定的规则框架范围内进行,除了为选手创造绝对公平的环境外,也是在为观众建立观感的基础条件——足球的目的是射门进球,游泳的目的是比别人更快抵达终点,只有达成了确定性的共识,观众才知道他们看比赛时,期待的是什么,而不只是漫无目的地……看。

“不确定性”则真正决定了竞技体育间的差异性。为达目的,足球和篮球这样的团体项目可能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战术和方式,保证了赛事的悬念性和视觉冲击力兼备;而马拉松和游泳则要单纯许多,你不能指望其中能分析出多么复杂的战术体系。

在保障“确定性”的前提下,“不确定性”越是大的竞技项目,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就越强。

这样的标准,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电竞赛事会被很多人热爱:因为载体是游戏,规则的确定性由系统直接判定控制,并不需要如传统竞技体育般,依赖经验丰富的裁判强控场;而由于电竞中的要素极其繁多庞杂,并且考虑不同选手的技术风格,想象空间在观众看来是无穷尽的,保证了赛事内容的悬念丛生。而运营商对游戏的更新,本质上都是为了不断完善“确定性”,同时增加“不确定性”。

在电竞20年左右的历史上,占据过绝对统治地位的两种赛事类型分别是RTS(即时战略)和MOBA(多人战术竞技)。

前者的代表是星际和魔兽,后者则是DOTA和英雄联盟;前者是个人大局观意识、资源调配运营、操作能力的综合比拼,后者则弱化了上述要素,但无限强化了团队建设和配合。

作为现代职业电竞的最初母体,星际争霸早已被载入史册,并在韩国成为了超越游戏的存在。迥异但平衡的设计,让这款游戏面世十余年内,被不断挖掘出各种战术体系,这种螺旋式上升的“不确定性”在扩大赛事影响力的同时,自然会受到观众、赞助商青睐。21世纪初,电竞产业化为遭受金融风暴重创的韩国经济重新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星际争霸也与足球、围棋一起,成为了韩国的“国技”(类似乒乓球在中国的存在)。

当我们声称热爱电竞,到底爱什么?

而MOBA至今仍是全球最受玩家欢迎的电竞项目,英雄联盟职业联赛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观众最多的电竞比赛。在RTS的运营基础上,团队型配合的竞争成为了赛事内容核心,使得电竞赛事的“不确定性”被拔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就像足球、篮球那样,成为受众辐射能力最强的项目,远远超过类似网球这样的单人向运动。

参与&代入感

体育成为文化的初衷,就是推广普及,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某项运动中。而一旦“入坑”后,在观看赛事过程中的代入感就会不断强化,尤其是涉及到自己喜爱的明星和团队,从而进一步反哺参与度。

欧冠和NBA这样的商业巨兽背后,是数量更加庞大的身体力行者和分布在地表的数以千计“野球场”;相比之下,高尔夫球和围棋这样的运动,虽然也充满竞技性和内涵,但在亲身参与度方面,还是过于曲高和寡,难以被大众代入,受众群和影响力方面也就难以与前者相提并论。

而电竞的出现,可能孕育了一个在参与和代入感方面更加恐怖的“产业怪物”。毕竟坐在电脑前,甚至拿起手机打一局游戏的门槛,可比踢场球低多了。而在看完一场热血沸腾的赛事之后,立刻亲自在游戏中耍上几手,也就需要一分钟的间隔。

一个典型例子是兴起不久的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相比较他在PC端的兄弟英雄联盟,甚至其他一众电竞老前辈来说,王者荣耀并没有多少底蕴积累,但仍能在国内能成为仅次于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的第二大电竞赛事。

根本原因就在于巅峰期超过1亿的日活用户数,是任何一款包括英雄联盟在内的PC游戏难以企及的;而MOBA类游戏,也早已经被“老前辈”DOTA和英雄联盟“造粉”无数。

当我们声称热爱电竞,到底爱什么?

因此,KPL与王者荣耀在2017年一同起飞——一整年,王者荣耀的职业联赛观看量超过了100亿次。

此外,另一款现象级游戏——“吃鸡”绝地求生,由于在玩家群体中的影响力扩散极快,也立刻引起了俱乐部的重视,纷纷组建相应的职业战队,为另一个几乎肯定将要爆发的职业联赛做准备——作为一种全新类型的游戏,虽不确定能否打破MOBA对于注意力的垄断,但从电竞角度,这个“坑”是一定要占住的。

虽然电竞在参与度和代入感方面,相比传统体育更有优势,但平心而论,这也是种“原罪”。正因为过低的上手门槛,导致了沉迷者在舆论上的屡见不鲜——再狂热的球迷出门打球,一周最多也可能就2~3次,每次2小时左右就得歇了,但游戏这东西,只要想玩上一整天也不会是问题。

社会上有任何负面舆论,就拿游戏甚至电竞背锅的案例,虽然偏颇确也并非空口无凭,毕竟像电竞这样高效的整合参与和代入感,可能是史无前例的。

残酷的落差

这一点可能有些务虚,但值得简单说说。

“一万小时定律”这碗鸡汤,可能你在各行各业都听说过。用在电竞上同样也正确。

虽然成功商业化以后,年轻人成为电竞职业选手确实能够获得可观的回报了,甚至有了专业的电子竞技教育课程,但这也绝不意味着成名发财的捷径,甚至可能是更冒险的选择——即使天赋秉异,付出的代价可能也是难以想象的。

职业生涯过短,放下传统学业,伤病困扰,心理压力,社会舆论,不再好玩的游戏……这样的列举已经是老生常谈,无时不刻地提醒,没有什么绝对的乌托邦,站在任何领域顶点的哲学本来就是共通的,残酷的修行才是常态。

可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落差,当有人真的代替你实现梦想时,你才会那么热爱电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