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次,由于信用评级普遍不高、项目投资期长,中东欧国家常常面临融资难、项目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中资银行在项目融资阶段可以适当考虑增加与本地区战略伙伴的合作,例如在欧盟层面的欧洲投资基金(EIB)、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容客计划)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在商业银行层面,继续与相关国家互相增设分支机构,增进相互间了解与合作,增加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支持力度。

内容提要

中东欧地区作为连接欧亚的重要节点,在一带一路上占据关键位置。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经贸、基础设施、投资、人文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

一、中东欧在一带一路上

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概念。近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高峰论坛、16+1合作平台等与中东欧各国加强联系,广泛沟通,增强彼此间信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经贸、基础设施、投资、人文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

2018年,中国与该地区16国贸易总额达到822亿美元,环比增长21%,大幅高于中国与欧洲整体之间的贸易增速,也远高于中国同欧盟之间的贸易额增长。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对16国投资额逆势增长,相关项目相继建成。

地理意义上讲的中东欧地区包括欧洲中部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黑海沿岸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六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和北马其顿,及阿尔巴尼亚等共16国,包含约1.22亿居民。2019年4月12日,在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希腊被正式邀请进入16+1合作平台,使得“一带一路”中东欧板块更加完整。

中东欧地区地处亚洲与西欧的交汇之所,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一站,但区内各国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内大国诸如波兰,其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中东欧国家总量的三分之一。与其他较发达国家如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GDP相加,占中东欧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其他国家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

但受益于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及宽松的税收环境,近年来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相对明显。主要国家中,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GDP年增长均在3%~4%左右。这为“一带一路”在中东欧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东欧各国因经济基础薄弱,其自身金融市场体量相对有限。以欧盟第六大也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经济体波兰最具代表性。1989年以来,波兰银行业经过有政府指导的私有化转制,从最初外资高比例控股本地商业银行(最高达到80%),转变为2014年外资与本地银行50:50的市场结构,银行业重新回归理性发展。

作为区内最大证券交易所,华沙证券交易所2017年6月末股票加债券的总市值约为3115亿欧元,上市企业达到420多家,但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在欧盟资本市场的总量排名在10位开外。其他中东欧国家的金融市场及配套产品就更显得微不足道。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资金融机构

尽管中资金融机构在中东欧涉足较晚,但布局与适应相对较快。截至2018年末,已经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等中资银行开设了8家全牌照分行,地域上基本覆盖中东欧各个地区。

在业务层面上,中资银行与开发性金融形成互补,创新地为走出去企业和沿线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建设银行为例,其统筹运用出口信贷、国际银团、金融租赁等传统服务,同时推出“三建客”(建票通、建单通、建信通)产品,使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金融产品对相关企业及项目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和融资便利。

自从“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出以来,海外并购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尽管并购势头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遏制,但“一带一路”沿线在中资海外并购众多目的地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在2018年中资海外并购下降13.9%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逆势增长13.64%。其中,中资金融机构为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提供了关键支持。2018年中资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发起的海外并购共计125宗,80宗披露交易金额合计288.89亿美元;宗数同比上涨13.64%,金额同比下降15.71%。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将会有更多标的企业浮出水面,这为中资银行带来了机遇。

三、面临的问题及应对办法

从地缘上看,首先是国别风险。中东欧大部分国家社会结构不稳定,给“一带一路”的投资项目落地制造了人为困难。其次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中东欧地区多数国家基础设施相对陈旧落后。

从金融市场角度看,首先是汇率风险较大。其次是融资困难。“一带一路”在本地的项目绝大多数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量大、回报周期长;而中东欧国家评级普遍不高,外部融资的可能性不大。

其他影响因素方面,首先是项目前期建设及后期管理过程中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引起误解。其次是“一带一路”投资于当地尽管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国家的债务水平,使地区的财政状况恶化。这也是受到所在国及欧盟非议的地方。

上述困难的存在,对中资金融机构扩展当地市场、更好服务相关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资银行的普遍解决办法如下:

1. 通过货币互换降低国别风险。同时推动人民币在本地区的使用,减少对美元欧元等其他货币的依赖。

2. 开发产品降低汇率风险。首先利用人民币进入SDR一篮子货币的有利时机,积极提升人民币在中东欧地区的跨境结算量。同时积极创新人民币相关衍生工具,降低企业汇率风险,增加当地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基础。

3. 利用人民币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扩展融资渠道。“一带一路”相关债券发行受到政策大力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利用好债券双向交易的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人民币主题债券的发行。

四、加强多层次金融合作

1.从加强与欧盟合作角度

首先,要顺应本地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欧盟早先提出的《欧盟发展2020战略》,以及德国、法国于2019年2月出台的《德法共同宣言》,无不着重强调了欧盟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重点支持的发展领域,如中东欧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等领域。其中相当部分与“一带一路”重点支持的领域不谋而合。我们应顺势而为,优先发展当地重点支持的行业及项目。

其次,由于信用评级普遍不高、项目投资期长,中东欧国家常常面临融资难、项目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中资银行在项目融资阶段可以适当考虑增加与本地区战略伙伴的合作,例如在欧盟层面的欧洲投资基金(EIB)、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容客计划)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适当分享重点项目,给予其相应份额,使其有机会参与“一带一路”当地项目之中。

最后,丰富项目的参与方式。中国为“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建设成立的丝路基金、中东欧基金等,目前主要是通过优惠贷款给予项目支持。可以适当参考欧盟对区内企业,以优惠贷款补贴为主、担保及参股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支持方式,将担保与参股也作为支持项目的辅助方式。

其中,担保可以提高该项目的融资评级,使项目融资流程变得相对简单,融资成本相对低廉;参股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支持项目发展,同时因参股不破坏该地区债务结构,在日后项目的管理及收益上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也为日后收回投资收益时以适当途径退出打下伏笔。

2.从加强金融市场合作角度

首先,要一如既往推进央行层面的合作。如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相关国家银行以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名义分别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未来,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延伸和推广,扩大监管层面合作领域势在必行。如进一步扩大货币互换合作范围,追加货币互换金额及期限。鼓励更多有利于人民币落地的相关政策,适时放松中国银行间市场准入规则。

其次,加强中资银行与当地银行间的合作。在商业银行层面,继续与相关国家互相增设分支机构,增进相互间了解与合作,增加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支持力度。

再次,增强商业银行与企业的沟通。一方面,加大与“走出去”大中型国内企业的合作力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在沿线国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当地企业,应密切关注,加强营销力度,为中资银行融入当地业务、也为未来中资企业的境外扩张,甚至是并购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推进资本市场的互通与合作。继、波兰、匈牙利政府成功发行熊猫债后,中资银行创新式推出相关结构性票据并同期在布达佩斯交易所挂牌上市。这使得中东欧投资者有机会享受人民币计价相关衍生产品带来的收益,为“一带一路”资本市场创新打开了新局面。未来,应深入开展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合作,为“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扩大资金来源,并增强产品流动性,为投资者退出提供便利,使“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中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地区推动中国主导的项目,应秉持“沟通、分享、学习、共建”的精神,有序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以增进沿线国家福祉为导向,逐步拉近与中国目标的距离,携手创建双赢乃至地区共赢的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