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比较公认的一种观点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据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 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珐琅自元代传入中国,先进入广州,广州人当时把珐琅也称为“佛郎”、“佛林”,后来逐渐地称为“珐琅”,古代生产景泰蓝的工厂就叫珐琅厂。珐琅也很快传到了日本,日本叫“七宝烧”。

进一步了解中当代景泰蓝的制作工序。

01制胎

根据造型要求,将加工过的紫铜板按图下料,裁剪出不同扇面形状或切成大小不等的圆形,用铁锤和压力板打制成各种形状的胎型。以瓶为例,它是由瓶嘴、瓶肚、瓶座三部分锤接,各部位衔接处上好焊药,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铜胎造型。铜有很多种,从成分上来说,青铜是铜锡合金,黄铜是锌铜合金,而紫铜最接近于纯铜。青铜流动性太好不易烧制,而黄铜熔点太低、质地太脆也不行,紫铜的最大优势是它的膨胀系数与珐琅釉料更接近,更适合做景泰蓝的铜胎。

02掐丝

掐丝用的材料是一种扁铜丝,掐丝艺人用掰活镊子掐(掰)出各种图案、花纹,然后蘸白芨一根一根丝地嵌在铜胎上,组成景泰蓝作品的基本图案,然后筛上焊药粉经烧焊使丝牢牢固定在胎上,就像绘画中的白描。焊接的温度在800-900摄氏度,这个温度必须要高于珐琅的烧制温度。

03点蓝和烧蓝

掐好丝的胎体,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后,便进入点蓝与烧蓝工序。点蓝也就是填料,用的釉料就是珐琅了,以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或多种化工原料熔炼烧制而成,这些料也是我们国内厂自己生产的。点蓝艺人用吸管将釉料填满丝间,与丝相平,经高温烧结。釉料由蓬松粉末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由于烧结后会下凹,低于铜丝的高度,需要再点蓝再烧结,如此反复三至四次,直至将内填的釉料烧到与掐丝纹相平,才完成点蓝工艺,犹如绘画中的着色。烧制的温度为600-700度。

04磨光

釉料固定在胎上后,因薄厚不均,需将其磨平,使掐上的铜丝纹显露出来,凡不平之处都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先用粗砂石再用细砂石把制品表面凸出的釉料磨平,然后用黄石、木炭再细磨,直到发出均匀的亮光,最后再用布轮抛光。

05镀金

为防止景泰蓝制品的氧化,使之更耐久、美观,需要在表面镀一层黄金。镀金溶液是按一定比例配置,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通上电,在正负电流的作用下,完成镀金。

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艳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 而其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

当我们把中国的景泰蓝工艺与现在的瑞士制表业中的掐丝珐琅表盘的制作工艺对比来看的话,其实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掐丝珐琅盘可以当做是微缩版的中国景泰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