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十世纪书坛泰斗:沙孟海谈学书经历和体会

沙孟海(1900年—1992年),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沙孟海: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

学书六十年,东涂西抹,一无所成。要我谈谈学书经验,很惭愧,「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实在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谈。

我自觉漫长的六十年中间,早一时期是「彷徨寻索」,走了不少弯路。稍后是想「转益多师」,多方面吸收些营养来丰富自己。由于功夫不到,直到老年,写不出什么名堂来。

沙孟海 行书七言联 天一阁博物馆藏

沙孟海 行书陆俨少行书册跋 沙孟海书学院藏

我早年「彷徨寻索」的过程是这样的:十四岁父亲去世,遗书中有一 本有正书局新出版影印本《集王书圣教序》,我最爱好,经常临写。乡先辈梅赧翁先生(调鼎)写王字最出名,书法界推为清代第一。我在宁波看到他墨迹不少,对我学习《王圣教》,运笔结体各方面都有启发。只因我笔力软弱,学了五六年,一无进展,未免心灰意懒。朋友中有写《郑文公碑》、《瘗鹤铭》诸体笔力矫健,气象峥嵘,更感到自己相形见绌。为了藏拙起见,我便舍去真、行书,专学篆书。先父在世时,也写篆书,刻印章,我约略认识一部分篆文。家里有《会稽刻石》、《峄山刻石》,书店里又看到吴大澂篆书《说文部首》、《孝经》、《论语》,喜极,天天临习,加上老一辈的称赞,劲头更足。由于篆书写的人少,一下子出了小名声。

沙孟海 隶书一日千载轴 1983年 沙孟海书学院藏

在中学求学时,星期天常为人写屏,写对。但上下款照例应写真、行书,还是见不得人,经常抱憾。后来见到商务印书馆影印梁启超临《王圣教》、《枯树赋》,结体逼似原帖,但使用方笔,锋棱崭然,大为惊奇。从此参用其法写王字,面目为之一变。再后几年,看到神州国光社等处影印的黄道周各体书,也多用方笔,结字尤新奇,更合我胃口,我就放弃王右军旧体,去学黄道周。与此同时,我结识钱太希先生(罕)。他对北碑功夫很深,看他振笔挥洒,精神贯注,特别是他结合《张猛龙》与黄庭坚的体势来写大字,这一境界我最喜爱,为人题榜,常参用其法。我也曾按照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叙篇》所启示的程序临写北碑,终因胆量欠大,造诣浅鲜,比不上别人。但这一过程也有好处,此后写大字,参用魏碑体势,便觉展得开,站得住。

沙孟海 行草临祭侄稿册(局部)

沙孟海 行书七言联 浙江省博物馆藏

廿三岁,初冬到上海,沈子培先生(曾植)刚去世。我一向喜爱他的书迹,为其多用方笔翻转,诡变多姿。看到他《题黄道周书牍诗》:「笔精政尔参钟、索,虞、柳拟焉将不伦」(宋荦旧跋说黄字似虞世南、柳公权),给我极大启发,由此体会到沈老作字是参用黄道周笔意上溯魏、晋的。我就进一步去追黄道周的根,直接临习钟繇、索靖诸帖,并且访求前代学习钟、索书体有成就的各家字迹作为借鉴,如唐代的宋儋、宋代的李公麟、元末的宋克等人作品,都曾临习取法。交游中任堇叔先生(堇)写钟字写得极好,我也时常请教他。这便是我「转益多师」的开始。

沙孟海 行书兰亭书会集晋贤诗句轴 1981年 沙孟海书学院藏

上海是书法家荟萃的地方。沈老虽过,吴昌硕(俊卿)、康更生(有为)两先生还健在,我经人介绍分头访谒请教。康老住愚园路,我只去过一趟,进门便见「游存庐」三大字匾额,白板墨书,不加髹漆,笔力峻拔开张,叹为平生稀见。吴老住山西北路,我住海宁路,距离极近,我经常随况蕙风(周颐)、冯君木(开)诸先生到吴家去。在我廿五岁至廿八岁四年中间,得到吴先生指教较多。听他议论,看他挥毫,使我胸襟更开豁,眼界更扩大。我从此特别注意气魄,注意骨法用笔,注意章法变化,自觉进步不少。

沙孟海 行书七言绝句诗轴 沙孟海书学院藏

三十岁左右,我喜爱颜真卿《蔡明远》、《刘太冲》两帖,时时临习。颜又有《裴将军诗》,或说非颜笔,但我爱其神龙变化,认为气息从《曹植庙碑》出来,大胆学习,也曾偶然参用其法。我对历代书家也不是一味厚古薄今的。我认为临摹碑帖贵在似,尤其贵在不似。宋、元以来诸名家作品,尽有超越前人之处,我都引为师友,多所借鉴。篆书,大家学邓石如,我也同时取法王澍、钱坫。隶书,明以前人不足学,我最爱伊秉绶,也常用昌硕先生的隶法写《大三公山》、《郙阁》、《衡方》。行草,我对苏轼、黄庭坚、米芾、祝允明、王宠、黄道周、傅山、王铎都爱好,认为他们学古人各有专胜,各有发展。

沙孟海 行书临王羲之兰亭序轴 1987年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抗日战争期间,避地到重庆,手头无碑帖,只借到肃府本《淳化阁帖》一部,择要临习。我对第十卷王献之书下功夫较多,尽管有伪帖,我爱其展肆,多看多临,有时会有新的境界出来。因想到传世王铎墨迹多是临写古帖,取与石本对照,并不全似,甚至纯属自运,不守原帖规范,这便是此老成功的所在。昌硕先生临《石鼓文》自跋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也是这个道理。世人或讥评吴昌硕写《石鼓》不像《石鼓》,那便是「门外之谈」。

沙孟海 行书群珠碎诗札 浙江省博物馆藏

沙孟海 行书僧孚日录册第十(节选)

我的「转益多师」,还自己定出一个办法,即学习某一种碑帖,还同时「穷源竞流」,兼学有关的碑帖与墨迹。什么叫穷源?要看出这一碑帖体势从那里出来,作者用怎样方法学习古人,吸取精华?什么叫竟流?要找寻这一碑帖给予后来的影响如何?哪一家继承得最好?举例来说:钟繇书法,嫡传是王羲之,后来王体风行,人们看不到钟的真帖,一般只把传世钟帖行笔结字与王羲之不同之处算作钟字特点。我上面说到宋儋、宋克等人善学钟繇,曾作借鉴,便是「竟流」的例子。「穷源」的例子:郑构《书法流传之图》把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诸家统统系属于王羲之、王献之下面,一脉相传,这是不妥当的。

沙孟海《五言联》纸本 133×31cm×2

沙孟海 行书西泠四家印谱跋 西泠印社藏

欧阳询书体,远绍北魏,近接隋代《苏慈》、《董美人》方笔紧结一派。宋元人不重视南北朝隋代碑版,或者未见前代有些碑版,妄指欧阳询真、行各体全出二王,太不切实际。又如:苏轼曾称赞颜真卿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宋人看到前代碑版不多,只见其雄浑刚健,大气磅礴,非初唐诸家所有,所以这样说。事实上各种文艺风格的形成,各有所因。唐人讲究「字样学」,颜氏是齐鲁旧族,接连几代专研古文字学与书法,看颜真卿晚年书势,很明显出自汉隶,在北齐碑、隋碑中间一直有这一体系,如《泰山金刚经》、《文殊般若碑》、《曹植庙碑》,皆与颜字有密切关系。颜真卿书法是综合五百年来雄浑刚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独步一时,决不是空中掉下来的。我用上述方法来对待历代书法,学习历代书法。是否合理,不敢自信。

沙孟海 行书孙绰兰亭诗集后序语轴 沙孟海书学院藏

古人说,「业精于勤」,我对书法平日懒于临习,一曝十寒,实践不够,所以成就不多。自从林彪、「四人帮」粉碎以来,全国形势大好,文艺得到了春天。我虽八十之年,还是壮心未已,正想与中年人一道继续学习,继续上进。昌硕先生诗:「谓我何求颡有泚,八十翁犹求不已。」我写这篇检查,切盼书法界同人论定是非,匡我不逮,给我南针。

沙孟海 章草急就篇轴 沙孟海书学院藏

沙孟海 行书蠲戏斋印存题辞横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