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略中国的计划显得步履维艰,自武汉、广州沦陷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的兵力投入中国战场已达上限,日本便调整了作战方针,他们以改善前线态势、歼灭中国军队重兵集团为目的,只进行有限规模的进攻作战。

长沙会战中,日军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从1939年9月到1944年6月,中国军队共进行了四次保卫长沙的作战。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蒋介石采取跑为上策的战略,他致电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万一长沙不守,就把部队撤到醴陵、衡山、湘潭地区。

薛岳偏不信这个邪,他表示愿与长沙共存亡,他心里知道这是违抗蒋介石的命令,他回复蒋介石说:长沙我肯定守得住,如果战败了我自杀以谢天下苍生!赢了的话,算我违抗命令,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蒋介石一听“有这志气,好吧,那就打吧。”

长沙会战之前,薛岳对湘北、赣北的兵要地志进行了深入研究,薛岳发现第九战区作战地境山銮湖泊繁多,道路崎岖,日军需要克服重重山势水网,既费时又耗资,一旦发现埋伏,无法后退。薛岳坚定一个信念,只要我军依据险要,重兵布防,处处设伏,猛烈夹击,日军就犹如瓮中捉鳖。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薛岳心里早有退敌之策—天炉战术,具体做法是:将主要道路全部破坏,对于不得已保留的路,路宽不超过1尺,把道路整改为稻田,使日军的坦克,大炮无法前进,军队的装备供给也对接不上。薛岳还要求军民把粮食运动山上去,切断日军的供给。这样一来,躲在山上的中国军队就在兵力和装备上占了绝大优势。待日军进入长沙地带后,将我军兵力分散在各个险要地带,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等到进入决战区的时候,四面埋伏,将日军全部围歼。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4日,日军集中了约4个师团的兵力,由冈村宁次指挥,从赣北、鄂南、湘北进犯长沙, 薛岳动员战区所属部队约24万兵力迎战。10月20日日军全部撤回原防地。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7日,日军集中了约4个半师团的兵力,换将阿南惟几指挥,配备强大的火力和大量骑兵,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激战36天后,10月12日日军又全部撤回原防地。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12月21日,日军出动12万兵力,三度进犯长沙。由于受到湖南民众与长沙共存亡的拼死抵抗。长沙境内的公路被毁,日军的坦克、大炮不能通行。双方经过一个月的激战,1942年1月 16日,日军退回进攻出发地。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令西方对中国刮目相看。为此美国政府为中国提供了5 亿美元的信用贷款。

第四次长沙会战

1944年5月26日,日军加大兵力的投入,换将横山勇,敌我双方经过半个月的角逐,我军因实力不济,损失惨重,被迫于6月18日放弃长沙南撤。虽然会战失败,但也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