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个大学生团队凭啥拿下18块跆拳道金牌 还曾走出奥运冠军?

对抗训练

近日,在重庆市第四届大学生跆拳道比赛中,曾走出奥运冠军赵帅的西南大学跆拳道代表队势头强劲,包揽了包括品势、竞技5个级别的18块金牌。

此外,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第二站中,西南大学2014级学生施婷婷获得女子62公斤级金牌,2016级学生焦百万获得男子74公斤级金牌。

大学生跆拳道比赛

西南大学收获18金

近年来,重庆跆拳道运动发展势头良好。此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市20所高校的近500名运动员参加。实力强悍的西南大学代表队所有队员均参加的是丙组(高水平组)比赛。

据悉,这次比赛甲乙组品势、竞技项目各20枚金牌,丙组品势共5块金牌,竞技共14块金牌,其中,西南大学共获得品势5块、竞技13块金牌。

比赛中,西南大学参赛队员包揽了品势男单、女男、混双、男团、女团和竞技女团、竞技男团,竞技男子54公斤、男子58公斤、68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竞技女子46公斤、49公斤、57公斤、62公斤、67公斤级的18枚金牌。最终西南大学代表队获得高水平组品势团体赛第一名、高水平组竞技男子团体总分第一、高水平组竞技女子团体总分第一。

体育学院专业教师、大学生国家队教练李兵介绍,品势指的是跆拳道项目中的套路比赛,比拼动作的规范、准确、美观大方,而不对抗,分为男单、女男、混双、男团、女团等5个类别。竞技,是指两人对抗对打。

名气不重要,更看重情商

每个学生都经过现场“挑选”

重庆这个大学生团队凭啥拿下18块跆拳道金牌 还曾走出奥运冠军?

教练李兵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集体,能够取得这些骄人的成绩?

14日下午,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走进西南大学跆拳道专业训练馆。刚刚结束比赛的队员们丝毫没有懈怠,又继续投入日常训练。

在室内贴有全专业60多名学生名牌墙上,还能看到从这里走出的里约奥运冠军赵帅、第十三届全运会冠军吴瑞东等。提到每一位学生,教练李兵都能一一列举出他们目前在跆拳道赛事上取得的成绩。

事实上,在学生还未入学时,专业总教练李兵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些“好苗子”。西南大学跆拳道专业是从2003年开始招生,2005年组建跆拳道代表队,一直由李兵担任总教练。

“可以说,每一届学生都是我亲自挑选的。”为了选拔优秀学生,李兵十几年以来都坚持自己到赛场或学生所在的代表队去选拔学生。

“不能等到每年3、4月体育单招的时候去抓瞎,所以我一般提前到前一年的9月开始关注学生。”临近招生季,李兵就抽空到江苏、广州等专业队住上两三天,通过和当地教练交流了解学生们的情况。

“这个学生情商高不高?”这是李兵最关心的问题,而这些运动员的名气他反而并不看重。李兵认为,运动员最需要的是情商,名气完全可以自己培养。

除了到训练场,更多时候,李兵会在各类跆拳道赛事上去观察学生,他认为通过比赛更能直观了解一个选手的能力。以此次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的施婷婷来说,李兵就是在2012年的一次全国城市运动会上留意到她,当时施婷婷才十四五岁,也并不是那一次比赛的冠军。“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不错,等到她参加高校招生的时候,我再联系上她来报考西大。”

奥运冠军赵帅同样是李兵在一次全国赛上留意到的,“当时他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虽然个子很高,但身体特别硬,抗击打能力特别强,并且速度快、赛场意识也很强。”

作为国际级裁判,李兵每年也会在多次赛事中执裁,这也是他挑选学员的绝佳机会。“我会在场上观察选手的表现,这是距离选手最近的位置。”如果当场赛事没有执裁,李兵就会私下和裁判员交流,来了解、分析这位选手。

十几年如一日

每天6点半“早课”

重庆这个大学生团队凭啥拿下18块跆拳道金牌 还曾走出奥运冠军?

队长朱彤(右)与队友施婷婷进行对抗训练

选拔“好苗子”,还要精心培养。在跆拳道专业,每位学生从进校开始每天都需要完成一项“早课”,即早上6点半开始,在一个小时内完成有氧、器械练习等。“在体育学院,仅有我们这个专业要求学生上早课。”

李兵开设“早课”的初衷,其实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规律的作息。“现在大学生都是低头族,玩网络游戏、刷微信,晚上熬夜,白天来补觉,第二天的训练效果可想而知。”为了更好督促学生完成早课,只要不出差,李兵就陪着学生们一起跑步、锻炼。

这么严苛的教学要求,会不会有学生偷懒?李兵介绍,在训练馆内张贴的《规章管理制度》,就明确学员连续三次早操迟到,这学期不参加专业考试,三次旷训,直接转专业。“不过,坚持十几年的早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生出现以上两种情况。”

在2008年,跆拳道专业还面向全校开设了选修课,一开始李兵还担心学生可能会偷懒,所以没有对这部分学生做出硬性要求。“没想到,他们还挺‘受虐’的,今年30多个选修生,来参加早课的就有很多。”李兵认为,这是跆拳道团队的引领作用,能够带动更多同学前进,另一方面也督促了一届又一届的运动员养成自律的习惯。

一次赛前训练

体重掉了 2 公斤

提到跆拳道,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项很帅气的运动。不过,在训练中,要将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不断地重复训练,有的不仅仅是枯燥。

李兵说,学员们在赛前的单元训练尤为辛苦,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单元训练课,每次持续2小时。“有多辛苦?简单来说,一个学生一场训练下来,体重能降1.5—2公斤。”因为赛季,所有级别都需要学员降体重,以一名身高1.88米的运动员为例,在非赛季时,他体重可能在60kg左右,但为了参加54公斤级别赛,他需要在一个月内减到这个体重。

“难度可想而知,运动员需要控水,所以即使在大量运动后,也只能喝口水漱漱口,没办法像其他运动项目那样大口喝水。”甚至,一些学生完成训练后,一开口说话嘴唇就裂开了。

像跆拳道这样的竞技项目,受伤更是家常便饭。不过,在队长朱彤看来,运动员的忍受力都非常强,发烧、感冒、生理期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从来没有人会特别提出来。“遇到脚踝扭到、脚趾踢翻,都是自己到校医室包扎后,就继续回来参加训练。”

坚持体教结合

不在校就通过新媒体学习

“如果遇到重大比赛,学生在专业队集训,我们还会到专业队去教学。”李兵介绍,除了校内专业导师,学院还聘请了多位校外硕士生导师,长期到校进行教学指导。例如,参加过四次会奥运会主裁的国际级裁判司亮、王志杰等教练等曾到校给学生上课,从实践上进行指导,包括介绍跆拳道在国际上发展趋势等。

现在的赵帅已经是西南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赵帅需要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他在校的时间并不多。李兵介绍,目前赵帅正在备战一系列的国际比赛和积分赛,但他的理论学习也并没有落下。作为赵帅在校的硕士导师郭立亚院长,平时会通过体育学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教学,赵帅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视频在线交流学习。从理论上使他进一步提高,多方面达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为逐步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学校体教结合的教学和训练方式,也吸引不少运动员前来。例如:国家队队员王云、乔森都是通过两次的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最终被西南大学录取。采访当天,就有专业队教练向李兵电话了解招生情况,希望将他们的运动员输送到学校。李兵说:“不论是通过体育单招就读本科,还是申请报考到我们学院就读研究生,最近几年前来咨询的运动员都非常多。”

重庆晚报慢新闻APP,全心关注重庆,深度解读重庆,名家名记名专栏齐聚,做最有重庆特色的小、精、深原创客户端。并且还能加入重庆晚报抗癌爱心互助会,为家人健康做一个保障哦!苹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载。

——END——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乙竹 /文 杨可/ 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