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

我国国产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

进行“南海深部计划”深潜。

而这次深潜中,

一位迄今年纪最大的探潜者令人侧目,

他是这次“南海深部计划”的推动者,

更是中国探索海洋第一人,

他已82岁高龄,

却亲自登入“深海勇士”号,

深潜南海海底观察采样超过8小时,

最大下潜深度达1410米,

还在海底获得了重要发现!

他身患癌症、高血压,

可他坚持海浪颠簸,

依然如在陆地一样,

趴在电脑前惜时如金。

是什么力量,

让他对深潜1000多米的危险视而不见,

又是什么理由,

让他拼了命也要争分夺秒?

答案,就在他一生的跌宕中。

他,就是汪品先。

1936年11月,他出生于江苏苏州,

时逢战乱,

他自小就饱经颠沛流离之苦,

战火肆虐下,

振兴祖国的强烈愿望,

在他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此他拼命学习,

高中毕业时因为成绩优异,

他被选派去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深造,

他志向本是文史,

但当时一旦分配就要服从安排,

于是,他立马全身心投入学习,

成绩十分出色的他,多次被外派考察,

而最后一次考察,

成为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历险。

那是1959年的夏天,

23岁的他和莫斯科地质队,

乘坐卡车去往高加索山考察,

下山时卡车突然失去控制,

横冲直撞下来,底朝天翻倒在路边,

他被压在卡车下动弹不得,

幸好救援队及时赶到,他才幸免于难,

大难不死,他更加惜时如金。

1960年,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的他,

怀着赤诚报国的信念毅然回归,

而他却没想到,前面等待着他的,

竟是一次比翻车还要糟糕的“旅程”。

他一回国,就遭到“重点批判”,

正值最好青春年华的他,

不但一身才能丝毫没有用武之地,

还要遭受日复一日的折磨和批判,

而这场噩梦延续了整整18年,

他的人生停滞,

没有一点机会可以实现抱负,

他一度以为,

这一生都要这样绝望度过了。

幸好,

黑暗尽管漫长,终会迎来曙光。

1978年拨乱反正后,这时的他,

迎来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中国急需与外界重树联系,

他被选中随团去西方国家访问,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

他辗转于10多个城市学术机构的访问中,

逐渐了解到,

世界地质界最前沿的领域是研究海洋。

于是1981年,

他前往德国基尔大学进修,

从事中国海域古海洋学、

海洋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

在学习期间,

一件事令他真正大开眼界,

当时世界局势瞬息万变,

海洋成为世界强国必争之地,

因为在大海深处,都是宝贝,

曾经沙皇把阿拉斯加州卖给美国,

一公顷卖5美分,一共卖了100多万美金,

沙皇当时高兴地要命,

而不久后,阿拉斯加州不得了,

因为美国发现阿拉斯加州,

周围海底都是石油,

如果沙皇还在世,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走向大洋更深处,

成为了全世界海洋科学家们的不懈追求。

而他更深切意识到,

海底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强国,

中国必须要海陆并举。

(阿拉斯加州输油管道)

经过在德国一年多的学习,

1982年,他荣获“洪堡奖学金”,

之后便马上回国,

开始了为祖国海洋学奋力研究。

当时中国的海洋研究领域,

处于全世界最落后的位置,

几乎可以说是空白状态,

而他毅然踏上这条坎坷征途:

“在研究海洋领域,中国一定要追上去!”

他依靠简陋设备,

建立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一间由肝病房改建的集体宿舍,

是他的住处,

一个废弃的大车间,是他的实验室,

吃饭用的大搪瓷碗,

就是他淘洗海洋沉积物的设备,

用来研究微体化石的,

是两个对不上焦的显微镜......

在如此这般艰苦的环境下,

仅仅几年,他就完成出版了,

《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论文集》,

这本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

国际惊呼:“中国觉醒了!”

1991年,他当选中科院院士,

之后几年,他一直不遗余力,

进行海洋古生物研究。

因为,

他一直期望的“深海探险”,

还迟迟没有到来,

因为这种深海游戏,

只有发达国家才玩得起,

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

都无法支撑“海洋探险”的梦想。

1997年,他已年过60岁退休的年龄,

大半生都没有赶上中国好时代的他,

十分遗憾的说:

”我还没做什么有分量的工作,

竟然就面临退休了。“

可万万没想到,就在该退休的年龄,

他却开启了深海研究的学术黄金期。

1998年,

中国迎来了一次“绝地反击”的机会,

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深海钻探,

由10多个国家,

共同出资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被正式列为ODP184航次,

而他提出的南海大洋钻探建议书:

《东亚季风在南海记录及全球气候意义》

在国际专家评选中脱颖而出,

位列全球第一,

他成为这次国际大洋钻探,

ODP184航次的首席科学家,

他开玩笑说:

“年轻想做事情的时候做不成,

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

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从此,

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他成为中国探索海洋第一人,

这是他一生辉煌事业的开始,

更是中国“海洋强国”之路的新起点!

1999年,他主持的南海钻探正式启动,

这是第一次,

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国际大洋钻探,

可就在这时,一个沉痛的打击,

让他万分悲伤。

他最好的学生、最看重的接班人王律江,

在一次深海采样珊瑚项目中亲自下潜,

结果下去之后就再也没能上来,

年仅35岁。

在追悼会上,他强忍心中悲痛:

“我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一直留着,

等着让他接我的位子,分担我的工作......

你们不知道,

中国损失了一个多么优秀的科学家......”

深海研究,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生命的冒险,

而这样的冒险,

从他开始探索海洋开始,

就已历经了无数次!

临去南海,他和老伴说:

“我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在南海工作的两个月里,

他吐的吃不下饭,只喝水仍要坚持,

上班时间是下午三点到凌晨3点,

他的生物钟被彻底被打乱,

再加上工作繁忙,

他连着一个月都没有好好睡上一觉,

60多岁的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拼搏着。

“大洋钻探是需要砸钱进去的,

每天的成本超过10万美元,

一旦哪个环节出问题,

造成的损失也将非常巨大。”

而在深海海底钻探中,

遭遇危险情况那是谁也躲不过去的劫,

可能海盗警报还没过去,

又会遇到雷达失灵……

而他只有一个念头:

挺过去,一切都要挺过去。

一番劈风破浪之后,

他终于成功完成这次大洋钻探航次。

他至今仍深深记得,在南沙海域,

当第一口井开钻的时候,

船长下令升起五星红旗时的场景,

他激动地流下眼泪:

“那个意义,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而这次大洋钻探,他不仅实现了,

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

更取得丰厚成果:

在南海的南沙和东沙深水区,

6个站位钻井17口,

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芯5500米,

还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研究,

取得了3200万年前的深海纪录。

他的深海研究,

还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震动,

当时国际科学家认为,

海面以下500米不可能存在生物,

而他的发现表明:

海面1000米以下是生活的温床,

活着的生物占地球总量的80%,

即使是海洋最底部,

也有单细胞生物存活,

可能寿命长达千年之久。

这次大洋钻探标志着,

中国在海洋科学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而年近古稀的他,

奋战的脚步还远远没有停下!

2008年,

他的目光又瞄准了深海科技项目:

建立中国海底观测网,

海底观网是围绕海洋的国际之争,

他说:

“人类历来习惯从海洋外面研究海洋,

而海底观测网,

是在海底建造气象台、实验室,

从海洋内部研究海洋,

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

若干年以后,人们在家通过电视直播,

就可以观看到海底火山爆发的壮观场景。”

2009年,

加拿大建成世界最大的海底观测网,

美国也随后建成更大的观测系统,

而在这场,

被视为海洋科学新革命的进程中,

他希望中国不再“迟到”:

“只有尽早介入,

中国才能在国际相关领域取得话语权。”

为推动建立海底观测系统,

72岁的他一刻不停的奔波忙碌,

2009年,在他领衔下,

中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试验系统:

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建成了!

2010年,

他又牵头完成内部报告: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并提出在我国东海和南海,

正式建设国家海底观测系统。

在深海研究中,他对南海情有独钟,

在他看来,南海作为边缘海,

是我国最重要的深海区,

好比是只“五脏俱全”的麻雀,

从海底扩张到板块俯冲的构造演化,

是这只麻雀的“骨架”;

深海沉积过程和盆地充填,

是它的“肉”;

深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它的“血”。

法国一位古海洋专家曾说:

南中国海,

可能有地球上最迷人的地质记录。

此时,没有人比他更迫切的想去,

解读南海的“前世今生”。

之后,在他奔走呼吁下,

2010年7月,

中国“南海深部计划”正式立项,

这是我国海洋领域,

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计划,

它将揭示南海的深海过程和演变历史,

再造边缘海的“生命史”。

接下来的8年里,全国40多个实验室、

300多位科学家,共同探索南海的深部,

完成了几十个航次和航段,

如今,在同济大学实验室的计算机上,

已经可以观测到,

远在加利福尼亚900米深水海底的实况。

传统的海洋经济在海面,

即所谓的“鱼盐之利,舟楫之便”。

而世界海洋经济产值的50%以上,

来自海底的石油天然气。

他说:“海洋拥有的资源,

恐怕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可燃冰水合物的能量,

超过了地球上所有能源的总和。”

“海底是“漏”的,有能源源源不断涌出,

热液,冷泉,可燃冰.....”

如今,白发苍苍的他,

仍忙碌在各项工作中,

还依然坚持站在讲台前讲PPT,

每一堂课的PPT都不会简单重复,

自己亲自做,从不让别人代劳;

他还主动请缨编撰:

《十万个为什么(海洋篇)》一书;

他建议和设计了同济大学深海探索馆,

还亲自当解说员,

为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海洋的奥秘,

他说:“为什么海洋里的动物个头比较大?

可能因为海底生物少,

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大个头有助于他们一次性吃个饱。”

“海底最深的地方有1.1万米,

即使把陆地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填进去,

也填不平,长江黄河看着波涛汹涌,

可把陆地上所有的水加一块,

也只有海水的百万分之一。”

82岁的他,

全年无休在办公室里工作,

办公室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他埋头于厚厚的资料之中,

但他丝毫不觉得辛苦,

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

他要把前半生的时光都追回来。

而就在刚刚,2018年5月13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

“深海勇士”号进行海底探潜。

82岁高龄的他,

在完成南海深潜8年“长跑”后,

在这最后一次西沙探潜时,

亲自参加“冲刺”!

13日8时10分,他登上“深海勇士”号,

在南海的万顷波涛中,

缓缓驶向海底沉积珊瑚礁,

抵达目标海底后,

他观察采样长逾8小时。

最大下潜深度1410米。

16时40分,“深海勇士”号,

顺利浮现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走出载人舱,他笑容满面说:

“今天下潜的西沙海区获得重要发现,

深潜器刚到海底,

就发现了以管状蠕虫,

和贻贝为主体的冷泉生物群,

此后又在玄武岩区,

发现以冷水珊瑚和海绵,

为主体的特殊生物群,

堪称西沙深海的‘冷水珊瑚林’,

这非常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而作为,

我国“南海深部计划”的推动者和主持者,

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

这位82岁的科学大家,

每天参加科考讨论会,

认真倾听小辈们的意见,

与大家一起规划考察路线,

并根据实际情形,

实时修改原先计划,谦逊而随和。

工作上与年轻人一样,

生活上他也拒绝了船上的特殊待遇,

虽然身患癌症,

但一日三餐跟所有船员一样,

唯一特殊的,

就是带着一支皮下注射针剂。

高血压,他不休息,

在船上爬上爬下,在风浪的颠簸中,

就像在陆地上一样,

趴在电脑前惜时如金。

他毫不忌讳谈论生死,

船医给他量血压,他得意地说:

“看,我的血压像小伙子一样棒,

不过是靠药物控制的。”

他不肯休息,

因为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没有完成:

有生之年,

中国一定要建造大洋钻探船。

大洋钻探船是深海研究里的“航空母舰”,

现在世界上也只有两艘,

一艘是美国1978年建造的,

另一艘是日本的,造价6亿美元,

船体积是美国的5倍,

尽管更为先进,能在更深的海底打钻,

但是笨重,效率比美国的低。

而他的设想是走第三条路:

中国未来的大洋钻探船,

拥有美国船的大小,日本船的功能。

2018年3月,我国科学院表示,

将加快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

中国“梦想号”的设计,

他激动万分:如果能够实现,

“梦想号”,

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平台,

我国就一大步,

走到了国际深海研究最前沿的“司令部”!

(美国“乔迪斯·决心号”大洋钻探船)

(日本“地球号”钻探船)

可是,按常规计算,

大洋钻探船至少需5年的建设时间,

而他已经82岁高龄了,

他说:“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

我国的海洋事业,

迎来了郑和下西洋以来的最好时机,

许多我年轻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

到了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

怎能不抓紧宝贵的时间?”

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他更要争分夺秒,不遗余力,

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

为中华民族海陆并举的强国之梦,

他不顾病魔缠身,不顾生命安全,

他真的是拼了!

从大洋钻探到南海科研,

从海底观测网到南海深潜,

从惨淡经营到站上国际舞台的中心,

他从不改赤子之心,

他说:“一个人一生经历的幅度,

才是这个人的价值。

否则一根直线平平的,太没意思了。”

半生跌宕,半生宏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深海勇士,天之骄子,

身怀赤子之心,终建不世伟业!

他为中国开辟海洋事业研究筚路蓝缕,

为中国努力迈向,

“海洋强国”之路殚精竭虑,

大国泱泱,国士无双!

纵使深海下千尺,

也掩盖不住他耀眼的光芒,

他曾让中国觉醒,

现在他更令全世界惊叹!

汪品先院士,请保重身体,

您值得我们所有人的致敬和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