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道教在《赤松子章历》卷二将其含义扩大,把全年分为五腊,全称“五腊日”,即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是道教祭祀祖先、集会建斋的重要日期。在《道书》中,地腊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端午起源与道教“地腊”


《端 午》

(宋)重阳祖师

离上新池逢端午,不知谁会伏龙虎?

白云翠雾得逍遥,劝公好把三光睹。


端午起源与道教“地腊”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端午起源与道教“地腊”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起源与道教“地腊”


地腊,五帝(五老):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赤松子》

道教的祭“地腊”风俗,被认为是端午习俗的一大起源。

端午即地腊,道教五斋祭日之一,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挂钟馗像、天师像,以驱鬼崇。《云笈七签》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腊,古称“蜡”,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即传统的祭祀神农和祖先的重大典礼,秦汉后祭祖和祭百神的蜡礼合而为一,腊为岁终祭众神之名。腊祭原置于农历十二月,此月称为腊月。

南朝时,将腊日定于十二月八日;后来道教在《赤松子章历》卷二将其含义扩大,把全年分为五腊,全称“五腊日”,即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是道教祭祀祖先、集会建斋的重要日期。


端午起源与道教“地腊”


在《道书》中,地腊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地腊节之名也因此而来。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掌管鬼魂的酆都大帝,在五月五日考校鬼魂,以该鬼魂现在人间的亲戚所做的善恶,作为确定鬼魂罪、福的依据。只要通过法力和祭祀仪式,才能减轻其苦。

明·叶宪祖 《碧莲绣符》诗:“天中令节欣相迓,地腊灵辰福转加。” 明·夏完淳 《端午赋》:“地腊谁传,方舟不渡。”


端午起源与道教“地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