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正在进行实验。

王新华。

今年,广州医科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东风助力下,广医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取得新突破。进入国际权威的四大高校综合排行榜全球前1000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4年进入全国百强,5专业进入全国前20,呼吸中心、妇儿医院等新院正在逐步推进建设……

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新华兴奋地透露,学校马上就要与广州市黄埔区签订医教研全方位合作协议,除了新建妇儿医院外,还要建设广州医科大学黄埔医学中心,包括口腔、眼科、康复等多个专科医院。“广医正努力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广医尖兵",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支撑!”

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点燃“广医引擎”

2017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冉丕鑫团队的慢阻肺早期干预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并入选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作为一所“小而精”的高校,广州医科大学集中力量培育和建设优势学科,为广东、广州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点燃“广医引擎”。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临床医学位列ESI全球前1%,全球排名在去年12月进入前1000位。

呼吸病学建有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平台,带动了如胸外科、变态反应科、肿瘤、重症医学、影像、中西医结合等相关学科乃至免疫、病理等基础学科的快速提升。

“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般都在做基础研究,而我们从一开始就将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冉丕鑫说。实验室瞄准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常见和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慢阻肺的发病与综合防治”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我国制定慢阻肺防控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具体方案。

“建设高水平大学,为我们团队的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刘见桥说。2017年,他带领团队在全球首次对携带遗传突变基因的人类二倍体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成果入选“201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广医智造”进入临床造福无数患者“产学研成果转化工作是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与发表论文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今年5月,钟南山院士在团队的产学研工作汇报交流会上说。

他透露,团队历经25年自主研发的肺癌化疗药物有望今年进入临床,呼吸系统疾病的院感防控装置也即将推广到市场。

今年,团队将致力于建设呼吸健康产业创新联盟,立足广州总部、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呼吸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近年来,广医自主研发了多种仪器、产品,包括国际上首个裸眼3D腔镜显示系统、红外热成像下肢深静脉血栓塞探测仪、超声雾化仪等,已经进入临床应用造福患者。学校成立了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医大新药创制有限公司,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经营管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献上了“广医智造”。

去年,由广州医科大学培育并持股的金域检验集团成功上市。王新华透露,学校与广州市重要支柱产业对接,在药学院搭建了新药创制的成果转化平台,有望培育出类似“金域检验”这样的生物医药公司。

“广医行动”布局急需医疗专科建设

6月6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正式启动,首批推出的5家重点建设“登峰单位”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立足于华南地区,广州医科大学长期以来发挥着公共卫生服务的核心作用,尤其是以防治重大疾病和地方高发病为特色,为健康中国建设践行“广医行动”。

2016年,广医在广东省首开儿科学,并新增精神医学和临床药学专业,今年还扩大了招生规模。2017年7月7日,投资近20亿元的广州呼吸中心正式奠基开工,将建成功能完善、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呼吸疾病临床、科研、教学、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心。

“我们将继续加大社会急需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和急需医疗专科的布局力度。”王新华透露,根据广州市医疗卫生规划布局和卫生事业需求,广医将加快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布局,以及口腔、眼科、康复等专科建设。

他透露,依托广医三院妇产科、儿科的服务能力,广州医科大学在广州市各区都将布局妇幼专科医院的建设。目前,广州医科大学在黄埔区的广州医科大学妇女儿童医院已立项建设;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合作办国际医院已签约;建设广州医科大学黄埔医学中心的项目正在规划中;与从化合作建设妇女儿童医院、在南沙区拟建的肿瘤医院也都在洽谈中。

访谈

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新华:

力争新增4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医科大学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作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新华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在新一轮“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工作计划中,广医将继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夯实“广医质量”,彰显“广医特色”。

南方日报:学校在此前一轮广东“双高”大学建设中取得了哪些亮眼成绩?

王新华:去年,在国际最权威的四大高校综合排行榜中,广医首次进入全球前1000名榜单,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07位。我校临床医学位列ESI全球前1%,进入全球前1000位,排位还在不断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百强,去年更是在全国高校中排第69位。今年广医的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前50。

去年,广医新增了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医学类专业进入全国前20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入全国前十名。今年,广医一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该院呼吸科连续8年稳居“复旦版”医院排行榜专科全国榜首,胸外科排名第六。

我们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一套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去年广医启动实施“南山学者人才计划”,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60多人,柔性引进100多人。

南方日报:学校在新一轮“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工作中,有怎样的发展计划?

王新华: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适应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继续实施“南山学者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力争在海外高端人才和高层次团队引进方面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的ESI排名,力争新增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及科技转化平台,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2—3个,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3—5个,新增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学校将全力推进番禺校区二期工程建设,适度拓展附属医院规模并优化布局。争取在广东省构建医疗高地行动中建设2—3所高水平医院和10个左右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增加一个医院进入全国百强,增加几个专科进入最佳专科排行榜。

南方日报:学校将在哪些方面重点突破,支撑广东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王新华: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我们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培养创新人才。生物制药产业是广州的支柱产业,我们将在药学相关专业适度扩大规模,校企协同育人。我们还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在岗离岗创业,在职称、待遇等各方面实行分类评价。今年,我们学校在职称的评聘体系上将有一个重大调整,将获得专利、成果转化效益也作为晋升职称的依据。

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方面,广医将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参与乃至引领粤港澳三地的医教研合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我们将优化医疗布局,补妇女儿童医疗服务的短板,同时也为优化广州的营商环境作出贡献。

数读广医

进入国际权威的四大高校综合排行榜全球前1000名,位居全国高校第107位。临床医学位列ESI全球前1%,全球排名进入前1000位。

近3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6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百强,2017年立项数在全国高校中排第69位;2017年发表SCI论文1277篇,在中国高校排第89位。2018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前50。

5个医学类专业进入全国前20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保持在全国前十。

附一院成为国内最大的肺移植中心之一,已经完成了肺移植200例,心脏移植6例,心肺联合移植5例,创造了全球肺移植患者最长生存时间14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实习生 陈锦圆

通讯员 陈苹 梁凯涛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作者:南方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