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想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世界出现汉语热,说明中国文化的强大

一场比赛,重新定义了来自国外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对中华语言及文化的了解程度。尽管在这场比拼汉语技能的比赛中,最终只能有两名选手“小组出线”,但相信在现场观众及评委的心中,每一个参赛选手都是当之无愧的“C位出道”。

6月24日,第二届“汉教英雄会”复活赛在北京西汉墓博物馆举行。本届“汉教英雄会”旨在通过比赛,为汉语教学增加实战机会和实操经验,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教学水平。在此之前,本届比赛的初赛已完成“60进30”的角逐,而此次举办的复活赛,旨在排名第31至40名的汉教专业选手中决出两人参与决赛。参加本次复活赛的选手中,中外汉教专业选手各占5名。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来自新疆的汉族姑娘李睿与来自喀麦隆的非洲小伙子何浩德(如图)脱颖而出,成功“复活”。

根据赛制,参加复活赛的中外选手将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形式自由的才艺展示。在阐释“高速发展下的中国”这一主题时,大多数国外的参赛选手都谈到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而来自喀麦隆的选手何浩德独树一帜,引吭高歌一曲腾格尔的《天堂》,作为他对中国高速发展的理解。博联社创始人马晓霖是本次复活赛的专家评审之一,他在赛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外国选手的表现尽管有些‘参差不齐’,但可以看出他们对汉语的兴趣,都是充满热情来学的。事实上,记者了解到,每位参加复活赛的外国选手,在与汉语、汉教专业乃至中国结缘的过程中,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

“在我来到中国之前,我以为中国人还像以前那样扎着辫子。”来自印尼的陈海顺是第三代华人,他在对中国的高速发展进行主题阐述时如是说。他来自印尼偏僻的勿里洞岛,尽管华裔占了岛上居民的四成,但他们对现代化的中国知之甚少。“我的家乡很偏僻,岛上的居民很少会说汉语。我的汉语老师已经70多岁还在坚持教授汉语,家乡正面临没有汉语教学接班人的问题。”陈海顺告诉记者,当他来到中国后,发现这里完全不是他印象中的样子,“因此我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就是希望回去后能把汉语教育传承下去。”

比赛结束后,参赛选手对自己的未来都有清晰的方向。“复活”成功的何浩德向记者透露了他雄心勃勃的“中国梦”:在中国开设语言教育机构。吸引他留下来的,是这片古老国度上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身为一名编程发烧友,他在上海学习中文的同时也在一所幼儿园兼职,而他教授的内容竟是机器人编程。“我从来没想到,中国的小孩子从5岁开始就能学编程了,他们对课程内容都掌握得非常棒,20年后,他们都是编程方面的人才!”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姑娘努勒则表示,她会回到比什凯克当一名汉语老师。“在我们国家想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了。”谈到中国的发展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努勒认为,这对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中国从不是只想着自己,中国知道,如果邻国也发展得很好的话,倒过来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帮助。”

“什么语言在世界上流行,完全取决于语言的母体国家的文化的强大”,马晓霖认为,目前在世界上出现的汉语热潮,说明中国的文化已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安排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汉语教学,这跟我们国家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强大及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马晓霖说,“什么时候汉语变得和英语一样流行了,就说明中国真正进入一流强大的国家了。”本届汉教英雄会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活动于6月20日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球25个国家的59位汉教专业选手参与,环球网为此次复活赛的协办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