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所有中国人的耳朵都在倾听来自瑞典的声音。当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起来。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创造了多项纪录: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获奖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或许比获奖本身要更富有意味。这不光意味着中国人“诺贝尔情结”在科学领域的空白得到了补偿性满足,还意味着在西方主导科学话语权的今天,中国科学工作者证明自己的努力终获认可。

除此之外,一系列讨论应运而生。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屠呦呦是谁?为什么是她获奖?她干了什么?

药学梦源于16岁时一场病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宁波市开明街508号,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也是第一位“千金”。父亲屠濂规在女儿“呦呦”的哭声中感到了幸福与满足。屠濂规以“呦呦”为女儿取名。“呦呦”取自于《诗经》中著名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古人常说,名与命同,或许从父亲为女儿取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预兆了屠呦呦这辈子将与青蒿有着莫名的缘分。而从青蒿到青蒿素,拯救无数人生命的神奇药物也为“呦呦”这个名字奏响了最美妙的旋律。

屠呦呦的童年记忆是美好的。温馨完满的家庭,开放精致的江南文化给予了这个姑娘最温润的滋养。书香门第的重学传统使她受到了当时女孩很难受到的完整教育,对学习的热爱和坚持使她拥有了超出同龄人的眼界。

1949年对屠呦呦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她患染了肺结核,终止了学业。家庭经济状况也在之前的几年战争中变得拮据窘迫。种种打击一并而至,但在折磨这个女孩同时也给了她更加坚韧、执着的性格。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的病情慢慢好转。她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学习生药学。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四年间,她认真学习、不懈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明确了一生想要追寻和奋斗的方向。

后来,屠呦呦在回忆自己患病的经历时说到,“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这是屠呦呦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根源。她也正是从“治己救人”这一单纯的愿望出发,越走越远,最终惠泽万方。

成功的基座是无数次的失败

1967年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532”项目,旨在找到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1969年1月,屠呦呦作为实习研究员,以组长的身份加入该项目。当时她所面临的处境是设施简陋、信息不畅、工作时间短、工作任务繁重。她从整理医药典籍开始,四处寻访老中医,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经过对20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细致筛选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可接踵而至的并非是期待中的胜利。屠呦呦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外部政治环境的变化也给她带来不少困境。大概上帝想要授予你最辉煌的荣冕,必先让你在大地上深陷最灰暗的泥泞。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灵感,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

1971年10月4日,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屠呦呦团队在广州会议后的第191次实验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而在之后的研究中,屠呦呦团队证明了青蒿提取物能大幅杀灭疟原虫。1972年其团队成功分离出一种无色结晶,后将其命名为青蒿素。或许屠呦呦没有意识到,正是从那天开始,一条关于青蒿素研究的宽广大道出现在她眼前。

人们赞许她的智慧,看到了青蒿素提取出来那刻的光彩夺目,却常常忽略了191次实验前的190次实验,忽略了一次成功之前的无数次失败。屠呦呦以自己的经历向世人证明,她丝毫不畏惧失败。因为她深信,每失败一次,就离成功靠近一分。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屠呦呦可谓名不见经传,除了科学界知道她的盛名外,外界对她知之甚少。低调的做派,淡泊名利的态度也注定了她不会是聚光灯下的宠儿。

哪怕是在医学界,她也没有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她都没有获得重要的科学技术奖项,可谓是“半生无冕”。不光如此,她还因没有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几次落选院士选拔。众多专业人士戏称她为“三无”科学家。不过屠呦呦本人倒是丝毫不在意,外界的名利波涛从来就与她无关。她日复一日扎根于研究室中,以赤子般的热情对待她的工作。媒体如此盛赞她,“在三流条件下创造出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的伟大科学家”。

屠呦呦成名之后,依旧保持着超脱而淡然的风骨。她是自2000年迄今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27位科学家中第一位“婉拒”媒体采访的。拒绝媒体炒作,拒绝制造话题,屠呦呦展现了一个科学家执拗又可爱的一面。

被如此对待的,不止是媒体记者。在诺奖颁发的前几天,屠呦呦从首都机场坐飞机前往斯德哥尔摩。根据约定,有相关领导专程赶到第三航站楼为屠呦呦送行。结果领导一行人在贵宾室里始终等不到她。原来,屠呦呦办完手续后就离开了。

就连出版自己的传记,屠呦呦也不太乐意,她并不想宣传自己。后来经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领导劝说她,说出这本书不是宣传个人,是让大家看到中国医学的发展和变迁,她才同意出。

屠呦呦说“我不习惯这些场面上的事。”或许在她看来,她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分内的事不值得如此兴师动众。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给屠呦呦的贺信中说,“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在所有人都在为屠呦呦送来恭贺和庆祝时,我忘不了,这个年过八旬、个子小小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站上全世界瞩目的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台。她用中文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作了一篇专业的演讲。她始终保持身子笔挺,充满活力。她是中国的骄傲,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