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保典收归银保监|金融牌照的加与减

类金融牌照的监管思路

2018年5月14日,商务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将制定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和典当行业务经营和监管规则职责划给银保监会。

一声令下,9000家融资租赁、8200家商业保理和8500家典当行,共计约25000家机构将纳入银保监会麾下。

Wind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融资租赁企业总数达到9090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报告(2017)》(后台回复知识星球,加入获取),截至2017年12月31日,商业保理法人企业及分公司共8261家。

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18年2月底,典当企业总数达到8532家。

融保典收归银保监|金融牌照的加与减

按照大资管五大猜想中猜想之四,沿用银保监会负责政策制定,地方金融办负责具体监管的监管模式。

融保典收归银保监|金融牌照的加与减

我们不去探讨这三类机构最终是否会成为持牌的正规金融机构,下一阶段的类金融牌照的监管思路,可能会从限制牌照功能、提高稀缺性,降低流动性这几方面入手。

第一步,大幅提高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要求

一个响指,消灭一半,通过提高实缴出资要求,迅速的注销一批实际上并不展业,或是倒卖牌照的空壳公司。

融保典收归银保监|金融牌照的加与减

第二步 限缩牌照业务范围和杠杆功能

限缩牌照业务范围有两个维度,一方面是,秉承一贯的监管思路,回归主业,回归本源,以融资租赁为例,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这样一个最为贴近实业的金融工具,通过对业务范围的限定和指引,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尽可能向产业回归,向产业靠拢。

另一方面,限缩牌照使用范围,还意味着要限制牌照放大杠杆的功能,降低风险放大效应。这种杠杆放大功能,可能源于牌照的募资属性,可能来自源于机构的资本金杠杆倍数。

第三步 提高对股东资质的审查和准入要求

提升股东资格的审批难度,降低牌照的流动性,使得牌照不会因为股东资格门槛过低而在市场上反复倒手流通,成为可以被交易的标的。

融保典收归银保监|金融牌照的加与减

金融牌照的加法和减法

曾几何时,每个实业/地产老板都有一个全牌照的金控梦想,本着“有牌照先拿着,屯着总比没有强”的心态,融资租赁、小贷、保理、典当这种门槛不高的类金融牌照先一样来一个,买了银行还要买证券,买了证券还要买保险,先收牌照再高薪圈人,最后演变成收集战利品式的炫耀。

融保典收归银保监|金融牌照的加与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几大金控阵营包括:央企金控、地方金控、民营金控、集团金控、互联网金控等类型。截至2016年末,有近70家中央企业拥有各类金融子公司共150多家,有28家民营企业持有5家以上金融机构的股权。甚至催生了一个大行其道的地下牌照市场。

融保典收归银保监|金融牌照的加与减

至于所谓的全牌照资源整合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多元化金融服务能做到什么深度,在大部分的机构中,没有人真的在乎,也没有人真花功夫。

另外,过去的牌照加法,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在于,跨监管套利,不同牌照的功能互补、多层嵌套带来的腾挪空间。这其中,金控套了监管的利,但套利并没有服务于实体,而更多是服务于集团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在新的监管背景下,金控梦想蒙灰,投诚的投诚,接管的接管、收编的收编,变卖的变卖。

首先,金控不再被大张旗鼓的宣扬,央行金融稳定局正在牵头制定金控公司管理办法,首次要求金控本身也要持牌经营。其次,多牌照监管套利在去嵌套、全面穿透的金融监管面前,已经没有多少施展的空间了。迎来金融牌照的减法时代。

大而全玩不转了,专而精变成新方向。

在公司层面,过去要做综合性的金控集团;在团队层面,过去要做全口径的业务,生怕有自己覆盖不了的区域,生怕有自己覆盖不了的客户;在个人层面,每个业务人员都希望自己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在新形势下,对团队而言,有限的资源禀赋和并不再容易获取的市场资金和项目渠道,都极大限制了新的综合性团队的涌现。推演到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行业逐步走向集中,想要打造全口径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监管不鼓励,和内外部受限的前提下,并非绝无可能,但一定非常困难。

找到最擅长的领域和方向,深耕、专攻、细化。做细分行业专家,做区域市场龙头,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品牌优势和门槛垄断。去到综合性大机构因为阵线太长而不太容易触及到和看懂的领域,形成专业化优势。

专业化优势的好处在于,在细分领域垂直上下游尽可能的全面覆盖,在这个细分领域有任何形式的融资需求出现的时候,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你会最先获悉,最先接触,并且能够最先提出符合行业实际的融资方案。这样,还有可能走出一条路来。

类金融的转型方向探寻

融保典收归银保监|金融牌照的加与减

在过去,机构用这些类金融牌照,做的大多是类信贷的业务,而且是类信贷中,同质化严重、风险溢价高、风险敞口大的那一类业务。在城投公司、地产公司、上市公司等领域,接其他金融机构的盘。

融保典收归银保监|金融牌照的加与减

以上市公司为例,我们简单的将3000家上市公司按照能够提供的融资成本进行三档划分,其中融资成本5-7的上市公司,由主流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的商业银行来覆盖,成本在8-12这个区间,由信托、资管等机构来覆盖,在13-16这个区间,大量的被融资租赁、保理等类金融的机构所覆盖。

由于不同机构能够给到的风险溢价不同,同样一个主体,拿出来融资的资产质量有天壤之别,或者是同类型资产,融资的主体资质大相径庭。要么模式上只能做信用,要么就是拿一个三级小破子公司倒不出去的资产来融资,这也是为什么融资租赁等类金融机构在违约浪潮中成为爆雷的重灾区,资金来源的价格和成本,限制了获取优质低风险资产的能力,倒逼这类机构去选择能够提供高溢价同时也存在较大风险的资产。

在今年的违约浪潮下,金融机构的融资投放本来就呈现了抱团式的集中,而对于产业本身特性的选择性忽视,对现金流和实质风险的不善把控,导致机构在面临风险时,没有可用的抓手。

别人投啥我投啥的跟风式投资,从来都不是有效的风控手段,深入产业的投研能力,和募投管退的风险化解能力,才是终极抓手。真正回归到产业本身,从产业入手,获取产业内垂直链条的业务资源支持和资金支持,可能会是下一步各类机构转型的出发点。

最近经常有人问,资管新规落地,业务何去何从。内部述职、部门交流,都在探讨转型的方向、部门的方向,展业的方向。作为一个思考的角度,站在监管的立场上,先从行业的视角,先站在监管的立场上,理解监管所希望呈现出来的梳理、净化、出清之后的整个金融体系的样貌。然后再去考虑,你在你的机构中,你所处的机构在行业里,在这样一个竞争出清之后的金融体系中的位置。

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痛苦,但经历这个过程活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头号玩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