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苏南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来自江苏江阴的调研报告

作者:学习时报调研组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677

江南的春天,细雨绵绵,春情萌动。

调研组来到江阴采访时正值江阴人最值得永远纪念的一天——4月23日。70年前的这一天,江阴全境解放,迎来新的曙光。70年后的这一天,“风云岁月,红色记忆”江阴红色故事首场宣讲暨纪念江阴解放70周年主题故事会在“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开讲……

一路走来,江阴人传承先辈革命精神,发改革开放之先声,创乡镇企业之先河,抓率先发展之先机,探集成改革之新路,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书写了一篇篇“苏南模式”的精彩典章。

站在新方位,江阴人正顺应时代发展新潮流,赋予“江阴精神”新内涵,延伸“江阴精神”新领域,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进程上继续奋力开辟新境界,当好全省全国县域发展的排头兵、勇当创新创业的领跑者。

创新与创造

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33.4%、43.9%,这两个数字刻画着新时代江阴产业经济的创新活力。

在2019年3月27日召开的江阴一年一度的“千企大会”上,年轻的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用一组数据描述了江阴丰富的创新资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3.4%、43.9%,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4家,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482家;全市千人计划人才达到34人、双创计划人才66人,人才总数达到36.5万人,拥有诺奖得主研究院6家、院士工作站51家,累计获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350个。

丰富的创新资源得益于江阴人的改革创新实践。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企业、科技、人才、平台和经营模式创新,江阴在聚力创新、锐意改革中开拓进取,在转型升级、求新求变中坚守实业,在继承传统、创新实践中管党治党,创新已融入江阴人的血脉,成为江阴良好政策环境和高效政务环境的重要支撑,成为江阴企业赖以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创新,企业才会有出路。在创新精神引领下,江阴的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园区越做越强,“江阴板块”独树一帜,涌现出了以华西村为代表、以吴仁宝为楷模的时代先锋、诚信榜样和“三创”(创业、创新、创优)典型。

在华西村,创新求变的勇气像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一样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华西人的内心。华西钢厂回收处理的水可以喝、可以养鱼,漂流书屋随处可见……。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不学习不创新,不主动转型升级,等到市场逼着你的时候已经晚了,必须先人一步,不断创新,企业才有活力,才能做大做强。

在江阴高新区,创新早已成为每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素养。力博医药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研究团队推动创新,建造科研楼筑巢引凤,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

扬子江船厂通过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新一代节能环保型万箱级集装箱船、20.8万吨超大型散货船、26.1万吨超大型矿砂船、液化气船和海洋钻井平台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手持订单量位列中国第一,全球前五,综合实力位居全球造船业10强。

海澜集团堪称江阴智能制造的代表,由“制造”到“智造”,立于大数据潮头,海澜集团突出“智能”创新,将RFID芯片植入海澜之家的服装,通过智能臂,实现了从“人找货”变为“货找人”,十几名工人就能保证每周所有门店配送货品两次,有效提升仓储物流效率。

当下,江阴制造业“500强”企业已占全国的三十分之一,“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实至名归。荣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重大典型正是对整个江阴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最好诠释。

政府与市场

构筑新型政商关系的不二法则

多少年来,在江阴的企业家们都雷打不动地要参加政府召集的3次重要大会。

这三个会是每年春节后召开的先进表彰大会、3月底召开的千企大会和12月底召开的重点骨干企业座谈会。会议上,除了集中了解企业需求,当地政府还要大张旗鼓表彰优秀企业并真金白银发放金牌。这一举措就是要营造尊商重企的发展氛围,真正让优秀企业家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待遇、事业上有舞台。

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江阴是先行者,更是受益者。“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市场来解决;市场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先引导;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做到位”,这已经成为当地政府行为的基本遵循。

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领、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搭建优质的发展平台,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发展壁垒,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按照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清而又亲、亲上加清的原则,打好“放管服”组合拳,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的力量,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强劲发展、持续发展。

为把产业强市战略落到实处,特别是为让全市近6万多家企业始终坚守实业、深耕主业,江阴市委始终坚持做到“三个真三个实”:一是真心实意。主持制定市领导与企业挂钩结对制度,在企业发展顺风顺水时当好“店小二”;当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当好“急郎中”。特别是对一些重特大项目,实施“一企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做到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二是真招实策。研究设立“四个100亿”的产业强市基金,出台相关政策,精心精准服务企业。三是真金白银。真金白银兑现表彰奖励、真金白银降本减负,3年来,累计兑现产业强市奖励资金41.32亿元。

政府的本分就是服务。健康和谐的政商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和助推器。近年来,江阴创造性地推进政府系统集成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助推了江阴实体经济不断做强做大,构筑了富民强市的坚实根基。近3年来,江阴的经济总量从2880亿元增加到3806亿元,3年净增近千亿;规上工业产值由5772亿元增加到6059亿元;累计完成到位注册外资29.7亿美元,累计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3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9.4亿美元;市场主体数3年净增78796家;2016年全市重点骨干企业新增23家,2017年新增40家,2018年新增52家,总数达到427家。

活力与潜力

实现“强富美高”目标的不竭源泉

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谁最有活力和潜力,谁就能赢得主动和未来。纵观江阴的发展,无论是“江阴精神”的不断传承和丰富还是江阴先人一拍的改革锐气,无论是江阴的高质量规划还是不折不扣地践行新发展理念,都彰显了江阴发展的无穷活力和蕴藏的无限潜力。

高质量发展活力首要的是依靠精神引领。江阴始终坚持精神引领、凝心铸魂,以“江阴精神”凝聚力量、激励斗志、推动发展。从“解放思想、不争不论、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到“开放大气、敢于争先、创新作为”,由“率先领先、攀高比强、勇争一流”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和谐创新”,再到“不畏难、不言难,不抱怨、不懈怠,不放弃、不言败”,“江阴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践创新中不断得以丰富,继续成为促进江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支柱。江阴历届市委、市政府也正是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和载体,以“江阴精神”激励人、鼓舞人,使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上来,真正把精神动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高质量发展活力还来源于新一代江阴人实现“强富美高”的新追求。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也转换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新举措。一是江阴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继续抢抓大机遇,迈上大台阶。二是始终坚持顺时应势、聚力创新,主动顺应不同发展阶段、发展背景下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继续与时俱进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三是始终坚持产业强市、实业兴市,在国际国内大环境、大背景下考量企业、培育企业、服务企业,努力使民族企业成为江阴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四是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富民为先的共同富裕导向,不断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共创大业的磅礴合力。五是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江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2018年,江阴收获了“五个第一”: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六连冠”、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十一连冠”、蝉联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一、名列“2018年度中国十佳幸福县市”第一、“2018年度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县市”第一。江阴正在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区域特征、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伴随着南沿江铁路、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的开工建设,“江阴板块”的井喷式上市,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系统集成改革的全面推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六个高质量”和“五大品牌”战略的逐步实施,江阴未来的发展潜力已经凸显,面向未来更加美好。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江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继续用好“江阴精神”这个宝贵财富,要求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永葆清醒的头脑、永葆正确的方向、永葆昂扬的激情,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挖掘潜力,以更高的追求与定位、更优的路径与标准、更实的行动与合力、更好的氛围与机制,创造出无愧于江阴历史、无愧于美好时代、无愧于子孙后代的更大奇迹,为新时代苏南经济发展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新样本。

(调研组成员 胡 敏 龚 克 戴 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