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竹香村第一书记曾玉国和贫困户温勇胜正在查看紫玉淮山长势。曾健锋 摄

沿着平坦整洁的硬底化村道驶入梅县区南口镇瑶美村,一溪清水绕着村寨流淌,两旁的青灰色瓦片农舍依山傍水而建。在村委会,扶贫工作队工作人员正和贫困户讨论着下半年的发展计划。“我们村现在和乡贤合作,种植"甜心红薯",每斤能卖5至6元。”该村贫困户陈均方说。

近年来,南口镇在积极争取利用帮扶资金,多措并举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并积极引导外出乡贤反哺故土,推动规模产业落地,激活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通过“内派外引”双轨并进,实现“造血式”帮扶。数据显示,南口镇2016年预脱贫605户937人,2017年预脱贫337户1010人,两年预脱贫人数占总贫困人数的76.8%。

黄韬炜 刘洪桥 曾健锋

内派

驻村第一书记争取400多万元

帮扶资金投入基建

夏至刚过,雨后初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在梅县区南口镇竹香村紫玉淮山种植基地,今年68岁的贫困户温勇胜正手拿锄头清理杂草,花白的头发下,豆大的汗珠从他长满皱褶的额头滚落下来,打湿了半截衣衫。

“早年间,儿子遭遇车祸去世,家里没有了劳动力,还要照顾身患类风湿的老伴和孙子。”温勇胜说,除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开支外,每个月还要花费近千元的医药费用,而自己也上了年纪,粗活重活已不能胜任,只能养鸡、耕田勉强维持生计。

“去年3月,我们经过考察研究,在这里引种了8亩紫玉淮山,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组织贫困户进行统一种植。”竹香村驻村第一书记曾玉国介绍,扶贫工作队利用帮扶资金帮助贫困户入股合作社,获得收益后进行分红,同时种植期间优先照顾贫困户务工。去年12月,紫玉淮山迎来了丰收,总产量1.6万多斤,产值达6万多元。“有了去年的经验,我们今年进一步扩大了基地的种植规模,达到了40亩,同时也向7户有意愿发展种植的贫困户发放种苗,并提供技术指导,最后再由合作社进行保价回收。”曾玉国说。

“看到去年种植淮山有钱赚,今年我也加入了,在这里做一天工就有100元,年底还有分红,而且基地就在家附近,还可以照顾家人。”温勇胜放下锄头笑着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竹香村位于梅州城区西郊,距离市区仅17公里,距离南口圩镇不足5公里,青山掩映,绿树环绕,生态资源突出,且村内拥有保存完好的14座古民居,发展乡村旅游条件非常好。“我们村在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短板,发展乡村旅游任重而道远。”曾玉国说。

为此,在用好各项帮扶资金的同时,曾玉国还积极争取梅县区各区直单位的关心支持,前后争取了400多万元的区直资金投入到竹香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目前,该村共投入600多万元完成了村卫生站、公共卫生间、公共服务平台、镇级森林公园、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要致富,先修路。在交通建设方面,该村还完成了高山董1.8公里水泥硬底化、黄泥坑1公里水泥硬底化、高山背1公里水泥硬底化和2公里路基、主村道Y333线扩宽等工程建设。

“我们还在村里种植了金银花和百香果,下一步计划发展观赏、采摘等农旅项目,通过乡村旅游,带旺乡村人气,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曾玉国说。

外引

推动乡贤反哺项目接连落地

村民要致富,产业是关键。瑶美村位于梅县区南口镇瑶上片,辖区土地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80亩,水田面积1400亩,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增收途径主要为传统耕作和外出务工,缺乏集体经济作为收入增长点,村民增收空间有限。如何利用好自身资源发展产业,成为该村亟待解决的难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今年4月,在当地政府的“穿针引线”下,该村与深圳乡贤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甜心红薯”种植项目。瑶美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杰宏向笔者介绍,该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瑶美村强盛专业合作社在村里集中流转土地50亩进行统一种植,种植期间,企业将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并进行保价回收,贫困户则以土地或专项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每年将利润的90%按土地租金金额和资金额度分红给入股的贫困户。

“目前种植基地已经完成土地集约,预计将于7月进行种植。相比普通红薯,"甜心红薯"亩产可以达到5000至6000斤,市场价5至6元每斤。”陈杰宏介绍,种植期间,还将优先照顾贫困户在种植基地务工,增加他们工资性收入,同时提升他们的种植技巧。“前期我们先行种植50亩,让贫困户看到产业成果,坚定他们的发展信心,再推广自行种植,进行造血式帮扶。”陈杰宏说。

“如果合作社能回购,每斤红薯能卖5块钱,我肯定要种。就算是每斤3块钱我也想种,比种水稻要赚钱多了。”该村贫困户陈均方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加入“甜心红薯”种植项目,学习种植技巧。

相关专家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精英人才的外流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之一。乡村要振兴,就必须吸引人才回归,发挥乡贤在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文明乡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用好乡贤的智慧、爱心来反哺桑梓。

走马瑶美村,随处可见竖着芳名碑的乡贤工程。一组相关统计显示:罗梅曾为瑶美村捐资246万元建设道路、桥梁、路灯、门楼等基础设施;练永利捐资约100万元建设水坝、水圳等工程……

古之乡贤,多愿意回到乡里教化风气、传承文脉。而今天的“新乡贤”正为家乡的发展奔走呼号、身先士卒,展现了心系桑梓、造福乡亲的赤子情怀,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大正能量。

记者观察

激活贫困户内生动力是关键

增收靠项目,脱贫有门路。无疑,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扶贫干部因地制宜谋划好产业固然重要,但说到底,贫困户才是脱贫攻坚战的主角,有了好项目,更要调动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走访中笔者发现,少数贫困地区的村民仍存在有时间就聚在一起打麻将等娱乐现象,考虑最多的便是“我的帮扶款项是否如期到账,如数到账”,一些人养成了“等靠要”的“懒汉”思维。

扶贫先扶志。囿于长期贫困、眼界不开阔等原因,贫困群众的“懒汉”思维一时间往往难以转变。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耐心引导。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脱贫致富、贵在立志”,逐步改变“贫困文化”。同时,通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用身边的榜样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引导他们动起来、干起来。

脱贫攻坚,帮扶必不可少,但扶贫不能“群众背着手一边看,干部忙前忙后帮着干”,必须让贫困群众成为主角,在实干中增强能力。这方面各地成功的实践不少,比如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中,先请贫困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再发动党员干部、能人大户带头干、做示范,让技术人员面对面、手把手传授技巧,慢慢地贫困群众心里有了底,动身干了起来,干着干着便干出了门道,真正独当一面。唯有如此,贫困群众才能真正当“主角”,才能真正激活脱贫内生动力,脱贫致富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作者:南方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