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随时收听更多医疗科普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会把癌症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大多数的情绪是极其负面的,如悲伤、愤怒、痛苦、绝望,甚至有一些过激行为。在患者情绪不安时家属能够给予正确的干预,对安抚患者和治疗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面对手术时,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手术时,患者的3个心理,你经历了几条?

家属的心理准备

首先,是家属的心理准备。病人的家属常是社会支持的中心人物,病人家属的心理建设也尤为重要。病人家属应该配合好医生,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正确与病人进行沟通,避免自身的不良心态影响病人的治疗和情绪。

患者的心理状态

1. 手术前期

手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有以下几种:

①术前恐惧心理:一般而言,病人对手术大多存在疑虑心理,充满恐惧、焦虑和紧张情绪。这些心理反应可因病人既往经验、个性特征及手术本身等因素而表现不一。病人常常表现为对手术、麻醉、疼痛及死亡的恐惧。有些病人甚至出现术前恐慌及拒绝手术,这些病人大多既往有严重的焦虑障碍史、恐怖症,或者对麻醉、手术有病态恐惧。

②术前焦虑心理:术前病人因担心手术效果(包括并发症),以及对麻醉、手术缺乏了解等因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使病人痛阈降低、机体各个系统及病人的精神、社交方面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如感觉痛苦、肌肉紧张、依赖止痛药及卧床不起等,影响手术预后。

③术前其他心理:除了术前的焦虑和恐惧外,等待手术的病人也常常会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感到忧虑,产生悲观、绝望和内疚等情绪体验。有些病人还可能产生愤怒、忿恨和敌意,出现冲动行为。

术前心理行为干预:

①提供信息与认识矫正:通过同病人的密切接触与观察,了解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期望、忧虑和心理防御特点,通过提供有关的信息以矫正病人的不正确认识,接触其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确立适当的预期、应对方式或心理防御机制。

②加强医务人员与病人家属之间的沟通: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病人及家属,术中巡视手术室,将手术医生那里获得有关病人的最新资料及时反馈给家属,同时将家属的想法及要求及时反馈给手术医生。这样能大大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减少家属对手术室有关人员的各种干扰。

③行为应对方法训练:术前教病人学会配合手术、应对痛苦和不适的具体方法,并鼓励病人在适当的时候运用。这些方法包括肌肉松弛法、腹式呼吸法、翻身法、咳嗽、咳痰法、气功和瑜伽等。

④有既往精神病史病人的心理问题的处理:目前正在接受精神药物治疗的癌症病人,手术前准备阶段的处理十分复杂、困难。有些精神病学家及麻醉师建议采用保守处理方法,即术前2周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药物,但持异议者也为数不少。现在更趋于认为,只要有各方密切配合,就有可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一定按常规处理。

手术时,患者的3个心理,你经历了几条?

2. 手术后期

一般情况下,病人的术后心理反应会因术前的心理干预及手术的顺利进行而逐渐消失,但是肿瘤切除术尤其是肿瘤根治术对躯体创伤比一般手术严重,会给病人带来形体上的特定损害,如面部手术及乳腺根治手术影响容貌和体形美,四肢成骨肉瘤截肢后的肢体残缺等,这些均会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使病人术后仍存在严重的心理反应,有的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精神异常。

手术后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①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大多出现于术后3~4天内,最早表现为短暂记忆丧失、行为习惯改变、情绪易激动等,病人还常常出现妄想等,严重者可出现烦躁并伴有破坏性行为(如拔掉输液管等)。

②抑郁及自杀倾向:术后抑郁最常见于结局不好的肿瘤手术后,如肿瘤无法切除、预后差;也常见于乳腺切除术、截肢手术、妇科或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手术等。术后疼痛控制不好也会给病人带来沉重的压力,另外,严重抑郁病人自杀企图并不少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③人格异常:一些有长期人格障碍症状的病人可因手术本身而加重,一般而言那些疑心重的病人总是对他人提供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并且爱唠唠叨叨,而那些谨小慎微的病人常常过分关注手术中的各个细微环节以及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

术后异常反应的治疗:

术后医护人员应经常看望病人,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要再次教病人学习和实施术前准备中让病人学习的那些行为应对方法。术后病人的异常心理反应的治疗主要由联络精神病学家或心理医生承担,包括使用各类抗精神病药和使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

手术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创伤,对病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它必将会引起病人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做手术前、后的心理干预尤为重要。进行正确、及时的心理干预是术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术时,患者的3个心理,你经历了几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