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是国际不再恐同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从此,同性恋不再作为一种疾病而是作为一种正常的感情选择。

纪念这一天是希望世人不再恐惧、歧视同性恋,消除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暴力和不公平对待。

在今天,无论我们怎样在网络中为他们发声呐喊,但回归现实生活,同性恋还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这种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太多的恐同者,那么恐同(homophobic)到底是在怕什么?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愿每位同性恋者都能自由相爱

图片来源:电影《月光男孩》

根据2013年出版的国际性行为人口统计手册中,指出同性恋的流行率在1~2.3%之间。(Carpente, 2013),可以保守估计,国内有2000万的同性恋群体,而在国际上这个数字接近1亿。虽然比例占少数,但是他们的权利不该被抹杀,生存空间不该被挤压。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愿每位同性恋者都能自由相爱

图片来源:电影《费城故事》

中国古代社会对同性恋的包容度是比较高的,许多古代的同性恋典故广为流传,后世常以分桃、断袖、安陵、龙阳等代指男同性恋,以磨镜、契若金兰、菜户对食等代指女同性恋。

而在2013年全国城市的抽样调查中,有七成是反对同性恋的(李银河& 郑宏霞,2013)。

在一项题为“同性爱/双性爱在香港”的研究中,认为同性爱/双性爱是违反自然的占37. 6%; 是病态的占29. 4%; 是不道德的占4%(周华山,1996)。

我依然记得本科心理学课上的一位旁听者,他在课上发表“同性恋都有心理问题“的言论。老师反问:“讨论之前,你得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心理问题。其次,你的诊断标准从何而来,依据的是业内标准,还是你自己的情绪?”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愿每位同性恋者都能自由相爱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我们必须承认,人们对同性恋的恐惧是一张无限大的网,遮蔽了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空间。

然而,这张网却仅仅源于一些人的无知,和由此产生的刻板印象、偏见、歧视和污名化,甚至是一些人对所谓“异类”无来由的恨。

我们必须承认,一些人习惯对未知、少数、多样保持距离,一些人被情绪淹没了理智。更可怕的是,一些看起来“合理化”理由,仅仅是因为他们没学会过“拥抱不同,坦然尊重”。

恐同(Homophobia)来源于三种典型的偏见:

1.同性恋=变态?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已经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IDAHO Comittee)。

而在我国,1997年刑法取消了处罚同性恋的“流氓罪”被认为是我国同性恋的非罪化。

在2001年,中华精神学会出版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删除,标志了我国已将同性恋非病理化(王晴锋,2011)。

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是反同、恐同人士最常用的合理化理由,却如此毫无依据。

2. 同性恋=艾滋病?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愿每位同性恋者都能自由相爱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很多研究都表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公众就将艾滋病与同性恋群体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其中的男性同性恋(Herek, Capitanio, & Widaman, 2002; Wright,Mulick, & Kincaid, 2007)。

恐同者粗暴地将患有艾滋病的群体与同性恋者划等号,是在拿艾滋当恐同的借口。

大家应该都知道艾滋病的三种传播方式: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在艾滋病群体中存在一部分人是由于血液交叉、母婴而感染,而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也包括异性恋者。

况且,鼓励性行为的安全是核心,而不是靠忽视和排斥性少数群体。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愿每位同性恋者都能自由相爱

图片来源:电影《费城故事》

3. 同性恋=断子绝孙?

“不正常传宗接代,做那些不正经的事情,让家庭断子绝孙。”这样的话大概是同性恋者很难向家庭坦白的最大压力了吧。

且不说人工受孕和领养的事,在反催婚催育的今天,许多年轻人居然拿着所谓“不能生育”说事,且因传宗接代推论出这是“逆自然”现象,那如何解释不婚主义、丁克家庭?

恐同者用是否生育来拒绝承认这种自然的爱,本质上是无法包容不同。上一代高举断子绝孙的利剑,斩断的是同性恋者向至亲坦诚的最后一丝可能。

同性恋的运动之所以谓之平权运动,是因为他们无法达到应有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渴望与爱人步入婚姻时无法得到社会认可,当他们需要医疗救助时无法及时得到帮助。

有些人会说,“我们没对他们做什么呀”。是的,当我们什么都不做,当我们选择性忽略时,作为一个人的诸多权利便同时被抹杀了。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愿每位同性恋者都能自由相爱

图片来源:电影《每分钟120次》

我们无法想象,作为少数群体,他们生活中充满了多少内心挣扎和外界考验。

从个人层面讲,我们不能揣度做一个同性恋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也无法想象他们所遭遇的白眼、漠视给他们内心带来了怎样的伤害,更难以了解他们如何挨过每一个孤独无助的时刻。

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他们也只是普通的人,他们渴求的仅仅是能去爱和被爱。而实现这些简单愿望离不开你我每一次的支持发声,每一次的理解帮助。

从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层面讲,有的孩子因父母和老师对同性恋的厌恶一直压抑真实的内心,有的孩子被别人发现同性恋倾向后就常常遭受辱骂、欺负,有的孩子甚至被这种可怕的氛围倾轧选择自杀。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愿每位同性恋者都能自由相爱

图片来源:电影《费城故事》

当每一个家长和学校都能把正确看待同性恋的观点教给本来心地纯洁不染污浊的孩子们时,同性恋的小孩便不再会痛苦迷茫,更不会发生自杀的惨剧。

从社会宣传的角度讲,我们痛心地看到,仍有很多媒体将同性恋与性虐待、性变态等概念并置讨论,很难想象那些本来就不了解同性恋的人会据此产生什么样的认识。

同性恋被生生地丑化为怪物、变态,不仅不会使同性恋者“回心转意”,更割裂了原本可以共同生活互相理解的人们,这与地域黑、物化女性没有本质差别。

同性恋的去污名化也只是平权道路上的第一步,只有把同性恋真正的样子展现给公众,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支持他们。

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这样写到: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

当同性恋群体遭到歧视与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我们不该简单的置身事外。

因为我害怕,如果我成了被歧视者,会不会有一天也无人替我说话。

因为我害怕,如果我的孩子成为同性恋者时,会不会同样的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因为我害怕,我如此热爱的祖国,会让我的朋友亲人,仅仅因为性取向就远走他乡。

作者:ZW、万年、周非

(已维权保护,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

欢迎加入原子心理阵营

参考文献:

Christopher Scott Carpente. 2013. The Prevalence of Gay Men and Lesbian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Demography of Sexuality.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Demography of Sexuality. p217-228

Herek, G. M., & Glunt, E. K. (1988). An epidemic of stigma: Public reactions to AID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3, 886–891. doi: 10.1037/ 0003-066X.43.11.886

Herek, G. M., & Capitanio, J. P. (1999). AIDS stigma and sexual prejudic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2, 1130–1147.

Herek, G. M., Mitnick, L., Burris, S., Chesney, M., Devine, P., Fullilove, M. T., . . . Sweeney, T. (1998). AIDS and stigm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agenda. AIDS and Public Policy Journal, 13, 36–47.

Herek, G. M., Capitanio, J. P., & Widaman, K. F. (2002). HIV-related stigma and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valence and trends, 1991–1999.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2, 371–377. Retrieved fro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867313

IDAHO Committee. October 2013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

Wright, L. W., Mulick, P. S., Kincaid, S. B. (2007). Fear of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bisexuals, homosexuals, and individuals with AIDS. Journal of Bisexuality, 6, 71–84. doi: 10.1300/J159v06n04_06

王晴锋。2011 生存现状、话语演变和异质的声音——90年代以来的同性恋研究,青年研究 vol 5,ISSN:1008-1437

李银河 & 郑宏霞 2013 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6

刘华清,张培琰,邹义壮等. 同性恋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性科学, 2000,9 ( 1) : 15 - 18.

周华山: 《同性及双性爱在香港》,载《同健通讯》1996 年2月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