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不应称作荔枝奴

汪鹤年

人们在做甜汤的时候,常会用到桂圆肉,这大约可算是人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食材了。但如果说到龙眼,你或许还会有些陌生。其实,桂圆肉就是龙眼果肉的干制品,桂圆即龙眼的俗称。

龙眼不应称“荔奴”

将龙眼称作“荔枝奴”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就说:“荔枝过即龙眼熟,故谓之‘荔枝奴’,言常随其后也。”仅仅是比荔枝晚熟了一步,就得了一个“荔奴”之名,实在有点冤枉。

这里,我们不妨将龙眼与荔枝作一番比较。龙眼与荔枝同属无患子科,且都为常绿乔木;性喜温湿,寿命较长的秉性也十分接近;连产地、繁殖方法都基本一致;至于木质的坚固程度,树根和树干可提制栲胶以及适合作防风林树种等特点,亦大体相同。但在果实及其功用上,两者却有着一定的差别:龙眼果实为球形,果型较小,壳淡黄或褐色,质薄而光滑,果肉白而透明,汁多味甜;荔枝果实为心脏形或圆形,果型稍大,壳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质稍厚而有鳞斑状突起,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状,多汁甘美而芳香。尽管荔枝的果肉略多一点芳香味,但其果肉的滋补价值却远不及龙眼,中医常用的滋补药物桂圆肉就是龙眼果肉的干制品(一般情况下,人们将其鲜果称作龙眼,而将其干制品称作桂圆)。而且,过量食用荔枝有患“荔枝病”之虞,龙眼却大可放心食用。至于经济价值,因受到不易保藏这一特性的制约,荔枝更远逊于龙眼。

故而,明人宋珏在所撰《荔枝谱》中专门列有“荔奴”一目,并为其所受不公正待遇而大喊其屈:“侧性(指荔枝)见重于世,诗赋歌咏,连篇累牍,独旁挺(指龙眼)寥寥,何也?岂以色香顿殊,味亦远逊,遂尔见轻耶?然圆若骊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补精益髓,蠲渴扶饥,美颜色,润肌肤,种种功效,不可枚举。至于寄远广贩,坐贾行商,利反倍于荔枝,则龙目何可贬也?”

龙眼不仅具有“形圆如弹丸”这一外形特征,而且其果肉白而透明,状如龙之眼珠,故名。因其形似荔枝,龙眼又有亚荔枝之名。由于它成熟在桂树飘香的时节,其果肉又像一只只圆圆的眼睛,故俗称桂圆。它又有圆眼、龙目、比目、燕卵、鲛泪、蜜脾、川弹子、木弹、骊珠、绣水团、益智、亚荔枝等别称。五代陶榖《清异录》就称其为“绣水团”、“川弹子”;明末清初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则称其有益志、龙目、比目、骊珠、燕卵、鲛泪、蜜脾、川弹子、亚荔枝、荔枝奴、圆眼等别名,并说“皆形相似也”。

对其生物学性状,北宋药物学家苏颂有过较仔细的观察。《本草乘雅半偈》引宋苏颂《本草图经》云:“荔枝才通(一作“过”),龙眼即熟。木高一、二丈,似荔枝而枝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开花细白,似林檎。七月果熟,果极繁,每枝三四十颗,作极(一作“穗”)类葡萄,壳色青黄,文成鳞甲,形如弹丸,枝若木梡子而不坚,肉白有浆,味甘如蜜。”徐珂《清稗类钞》的记述更加具体:“龙眼为常绿乔木,产于闽、广,干高数丈,叶为羽状复叶,夏初开细白花,至秋实熟,圆如弹丸,壳有细纹,肉白如荔枝,味甘,干鲜皆可食。”

与荔枝相比,龙眼不仅更富营养,且能入药,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神农本草经》说其可主治五脏邪气、厌食之症,并有安志之功,久服可使人聪明,轻身不老。明谢肇淛《五杂俎》说其“蠲渴补髓,通神益智”。清曹庭栋《养生随笔》还说“龙眼肉粥”具有“开胃悦脾,养心益智,通神明,安五藏”等作用。

龙眼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方的两广地区为原产地之一。至今,野生龙眼仍是海南西南部低山丘陵台地常见的树种。龙眼的产区现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海南、四川、浙江、云南和贵州等省也有小规模栽培。其中以福建的产量最多,占全国的一半。龙眼的品种目前已有乌圆、鸡公子、红核子等30多个,以产于福建莆田等县的“虎眼”和广州附近的“石硖龙眼”为上乘品种。

从宫廷贡品到寄远之物

至迟在汉代,两广地区就出产这种水果,并被充作进献给汉家天子的奇珍异果。明张岱《夜航船》中就有“汉高帝时,南粤王始献龙眼树”的记载。

不过,大汉天子并不满足于异邦“献树”之荣耀,而是追求一种既降其国,兼移其树的旷世之功。《三辅黄图》在叙及汉武帝所建上林苑时就提到这段史实:“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密(应为“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不过,由于气候水土等原因,终究是未能成活。

但龙眼之类的南国珍果,却成为御仓中的常见之物。东汉班固《东观汉记》中即有“南单于来朝,赐御仓及橙、橘、龙眼、荔枝”的记载。书中虽没有提到这些赐果的来源,但在《后汉书·和帝纪》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从记载可知,南海(今广州一带)进贡龙眼﹑荔枝,是多年的旧例,直到汉和帝时才“敕太官勿复受献”,废止了这一弊政。

不过,能主动“谢绝”这种“天赐珍味”的统治者毕竟不多。《三国志·吴书四·士燮传》就记载了这一史实:“燮(即交趾太守士燮)每遣使诣权(孙权),……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交趾郡为汉武帝所置,系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和越南北部、中部地区。当时,这些地区出产的龙眼、香蕉、椰子等南国异果,仍充当着结好权贵的角色。

如果说三国时期龙眼尚是作为异地之珍出现在江东之主的席上,那么,西晋时期龙眼在吴国都城所在的今南京一带已成为市井上可以买到的果品了。西晋文学家左思《吴都赋》》中就有“龙眼橄榄,棎榴御霜”的吟咏。从其另一作品《蜀都赋》“旁挺龙目,侧生荔枝”的歌咏看,当时的川蜀地区,龙眼也已成为常见的栽培果木之一。

龙眼的栽培在晋代的岭南地区更加普遍,晋郭义恭《广志》就有“龙眼树,叶似荔枝,蔓延缘木生。子大如酸枣,色异,纯甜无酸”的记述。《南方草木状》在介绍这一地区的特色植物时也提到了龙眼:“龙眼,树如荔枝,但枝叶稍小,壳青黄色,形圆如弹丸,核如木槵子而不坚,肉白而带浆,其甘如蜜,一朵五六十颗,作穗如葡萄。”

其后,人们提到龙眼时,几乎不能不提到岭南。《本草纲目》引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就说:“龙眼生南海山谷。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

五代陶榖《清异录》也说:“贾人自岭外还,得一枝龙眼,已盐干,凡四十团,共千枚。至荆南献高保勉,因作小琅玕槛子立置之,名之曰‘海珠(艹聚)’。”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则说:“广西诸郡富产圆眼,大且多肉,远胜闽中。邕州唯官庄所产数根绝奇,肉厚味长,又当与兴化皱玉比矣。”该书还介绍了一种兼具荔枝与龙眼双重特色的名叫“龙荔”的果品:“静江一种曰‘龙荔’,皮则荔子,肉则元眼,其叶与味悉兼二果,色青时便熟,后但微黄,可蒸食,如熟栗,不可生啖,令人发痫,多食能生疾,与荔枝同时。”尽管作者对龙眼的产地及其品质的差异有所记述,但语之不详。可以说,直至这部问世于南宋前期的《岭外代答》中,我们对龙眼在古代的具体种植情况仍不甚了了。

倒是福州所产龙眼,曾引起过地方人士的关注。南宋《淳熙三山志》对福州龙眼就有此一段记载:“叶凌冬不凋,春末夏初,生细白花,七八月实成,壳青黄色,圆如弹,肉白而甜。”

在龙眼的食用上,宋人亦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从有关记载看,至迟在宋代人们已通过晒制、烘焙等方法制作龙眼干(即桂圆干,一般称作桂圆)。明末清初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引北宋药物学家苏颂《本草图经》中就有“白露采摘,晒焙令干,黄土拌挹,鲜黄可竅(一作观)”的记载。南宋《淳熙三山志》还说,当时的福州人常以龙眼干惠赠远方亲友:“有大如钱者,人亦珍之。曝干寄远,亚于荔枝。”

龙眼栽培技术的渐趋成熟

到了明代,龙眼肉(俗称桂圆肉)也成为常见的龙眼干制品。《本草纲目》云:“晒焙令干,成朵干者名龙眼锦。”

福建一带的龙眼名品仍为人所珍。明何乔远《闽书》所引明陈懋仁《泉南杂记》即云:“龙眼甘香溢牙齿间,嚼者多不知厌。出长乐者大可寸许,最佳,名长乐员。泉州近出英山,亦其亚也。”

龙眼还成为明代帝王祭祀祖先及孔子的祭品之一。据《涌幢小品》载,弘治年间,“凡遇奉天殿并先师孔子祭祀”时,所用荔枝、圆眼都在一百一十斤以上。

刘若愚《明宫史》也说,当时的宫廷贵人亦以龙眼为宫中岁首所食佳果之一:“[初一日正旦节]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儿’者,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共装盛之。”

因需求量大,龙眼的价格甚至超过荔枝。明文震亨《长物志》就说:“龙眼称荔枝奴,香味不及,种类颇少,价乃更贵。”

龙眼的栽培技术,在明人著述中有所总结。谢肇淛《五杂俎》就总结了时人的一些经验之谈:“荔枝、龙目皆以一年长叶,一年结子。如遇结子之年,雨水过多,亦不实,而长枝过年,则蕃滋加倍矣。园中树欲其高大,遇结蕊之时,即摘去之,如此数年,便可寻丈。”这说明泉州龙眼用嫁接技术繁殖方法的历史已很久远。

但真正对龙眼的产地、栽培等情况进行比较详细而具体介绍的,还是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一书。据该书称,当时栽种龙眼、荔枝等经济果木,成为广东人主要的衣食来源。凡舟船所贩,均以龙眼、荔枝为正货,因此也就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兴起,专门制作包装所用“栲箱”和专门打包的手工业者曾达到“各数百家”的规模,至于舟子、车夫更是赖此养家餬口。当时广东一带的龙眼产地主要集中在南海、顺德、广州、潮州等处。如广州一带,“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支、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据说一亩田可种龙眼四十余棵。人们用淤泥堆成一个个高二尺有余的土墩,再植树其上,以避免为积水所浸;又用草将树苗遮盖起来,以避免烈日的暴晒;并以稻杆将树干包扎起来,以保持必要的水分;人们还将盐埋在树下,据说这样可达到果实既多又大的效果。除了这些栽培经验外,人们还掌握了用药物灭虫的方法,“生虫,则以铁线濡药刺之,否则树尽蠹”的记述,便是最好的说明。人们还注意到,龙眼如采用播种法繁殖,不仅需十五年才能结果,而且果小味薄,没有食用价值。但如果采取“锯木之半,以大实之幼枝接之”的嫁接方法,且反复三四次,则可以收到“其实满溢,倍于常种”的效果。此外,人们还有这样一些经验总结:龙眼开花时,可摘去七八成花头,这样不仅对结果无损,反而可使果实又甜又大;而荔枝的花头却不能擅摘。另外,荔枝喜肥沃土地,且宜向阳;而龙眼则宜贫瘠之地,且性背阴。因而当地有“荔枝十花一子,龙眼一花十子”、“荔枝宜肥,龙眼宜确”、“当日荔枝,背日龙眼”等俗谚。

从产地看,清代的龙眼主产地除此前常见的广东、福建外,四川、广西等出产荔枝的所在亦是龙眼的“落籍”之地。而且,福建兴化所产龙眼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清初《本草乘雅半偈》云:“生海南山谷,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徐珂《清稗类钞》亦称:“俗称桂圆,以福建旧兴化府所产者为良。”

可见,龙眼的栽培技术在明清时期已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并得到较为系统的总结,有些经验至今仍为果农们所沿用。

在龙眼的食用上,清人亦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清童岳荐《调鼎集》中所载龙眼的吃法已有北圆眼、风圆眼、套圆眼、莲花圆眼、桂圆糕、圆眼糕、蒸圆眼等名目,其中,“莲花圆眼”就是极具情趣的佳制:“剥肉去核,将肉作蒂,攒镶瓜子仁,如莲花式装盆。”

对于龙眼的种种好处,骚人墨客更留下不少赞美之辞,明人宋珏就在一首诗中写道:“平昔轻旁挺,不堪荔作奴。……外裹黄金饰,中怀白玉肤。劈破皆走盘,颗颗夜光珠。更怜核似溱,湛湛小儿矑。龙目与虎目,比喻何其愚。但恨荔熟时,主在奴不俱。”言下之意是说,如果龙眼与荔枝同时成熟,两相比较,人们大概不会有主仆之分、兄弟之别吧!

参考文献(略)

《咱们祖先的瓜果园》(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