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承担着患者陪护、环境保洁、物品运送等职责。无论是日常保洁、运送标本、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环节,都有可能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污染物。虽然保洁公司也有手卫生培训来帮助他们减少污染,但往往他们的院感意识是薄弱的,手卫生的依从性较差。如何来保护这些高危人群,减少由于后勤工人的双手导致的疾病传播呢?这不仅需要保洁公司的努力,同时医院的医务人员也需要付出爱心去关注他们,并用适合他们的方法去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免受院内感染的侵害,阻断由后勤工人的双手导致的交叉感染,构筑起院内感染的又一道防线。

当我走访医院,在不同的科室了解医院的管理状况时,一些场景让我不得不担心后勤工人导致院感的风险,如徒手收集医疗垃圾,送完标本不及时洗手等。

虽然医院非常重视手卫生宣传,但往往把焦点放在我们频繁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身上,后勤工人的手卫生往往被忽视或关注度不够。后勤工人的手卫生依从性低,成为医院病原体传播的隐匿途径,给院内感染的防控将带来巨大的挑战。

误区

造成后勤工人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

一、培训不到位。

多医院的后勤和保洁工作往往是外包给保洁公司,保洁公司的管理良莠不齐,有些缺乏对工人的规范培训。同时培训的方法也至关重要,方法不当,培训只能流于形式,效果可想而知。

二、意识不到位。

由于工人本身的教育背景和生活习惯等原因,对院内感染危害性的认识比较淡薄。如果没有规范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意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往往他们会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洗手程序。

三、监督不到位。

有效的监督是良好行为持续保持的措施之一。监督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保洁公司层面,一个是科室层面。两者需要双管齐下方可发挥有效监督。而事实上,医疗工作的繁忙,医务人员无暇顾及,科室层面监管容易缺失。保洁公司即使有监管,往往也是蜻蜓点水。

四、设施不到位。

洗手设施匮乏 洗手设施数量太少或位置不合理,手消液用完后补充不及时;手消液放置点少,使用不方便,均会影响后勤工人洗手的依从性。

解惑

如何提高工人的手卫生依从性呢?

一、提供可获取的手卫生设施。

医院需在工人工作区域配备必要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手消液等。

二、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两手抓。

医院后勤工人的流动性较大,每位后勤工人上岗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手卫生。医院可结合工人手卫生情况针对性进行手卫生继续教育培训。

三、培训内容要确定。

1.后勤工人手卫生的“5个时刻”:(1)在接触患者之前;(2)与体液等污染物接触后;(3)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4)接触患者后;(5)发放饮食前。

2.六部洗手法:据相关研究,按照标准“6步洗手法”洗手后检测手细菌污染率由洗手前的57.3%下降至洗手后的12.2%,而采用一般洗手法洗手后手细菌污染率由洗手前的54.7%下降至洗手后的38.0%,由此可见,正确的洗手可减少手部细菌,以达降低院内感染的目的。

3.洗手液和流水洗手。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4.培训方法有技巧。根据后勤工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不能简单讲理论知识或循证依据,而应该采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指导他们。以演示为主 通过直观的上课操作演示或视频播放方式。提高工人的感性认识。避免直接由工人看图片或文字的方式学习,容易导致操作错误。通过视频或PPT方式告诉工人手卫生是细菌传播的载体,视觉冲击胜过语言的训导。

关爱提高认同感 用朴素的语言告诉工人做好手卫生是为了保护他们和家人的健康。当他们认识到被关怀时配合度也会有所提升。唤醒同理心 洗手需要耗时,如何让工人在繁忙的工作中自觉洗手,要从意识上唤醒手卫生的重视。你可以说“工友们,大家工作很忙,有时候会忘了洗手,但如果你的亲人在住院,你希望照顾他的工人怎么样做你会更放心?”

5.监督方法要正确。手卫生依从性观察中要避免霍桑效应的干扰。我们要告诉保洁公司在检查后勤工人的手卫生依从性时需要避免“严盯死守”,避免过长时间观察。医务人员可将监督观察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这样既能观察到真实情况,又起到的督促的作用。

WHO有关报道表明,每年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患者都受到院内感染的影响,它不仅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甚至死亡,也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感染一半以上可以通过关键时刻正确地清洁双手来预防。后勤工人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手卫生管理的薄弱环节。作为医院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院感工作者,切不可忽视后勤工人的手卫生在院感感控工作中的重要性。每位医务人员责无旁贷,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在树立良好榜样的同时,用我们的关爱去督促后勤工人。让手卫生不再是“要我做”的指令,而是“我要做”的习惯。

原标题:医院手卫生不可忽视的群体

相关文章